今天参加了同学的葬礼,他是一位倒在工作岗位上的医生
转自公众号:静静地偷懒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DQ4MTY4OQ==&mid=2247484969&idx=1&sn=1b62dc7996ee82998781634725a04b8a
一早醒来,天气阴沉,查了一下天气预报,下午有雨,正好是葬礼的时刻。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同龄人的葬礼。早早来到龙华殡仪馆,遇到了老同学们,看到大家黑发中夹杂着的银丝越来越多了,感叹同学英年早逝的同时,也感叹大家并非想象中那么年轻了。上医98(3)班从此少了一人。
大家刚刚还说着要保重身体,又不自主的聊起了论文、课题和晋升。这真是医生们永恒的话题。
银河厅内有轻轻的抽泣,但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稚嫩的呼唤。我拿着花,看着屏幕上滚动播放的生活照,他是新闻报道中又新增的一位猝死的医生,他也是一位同学,一位丈夫,一位父亲,一位儿子。
有人问我,放疗科医生也很累吗?我想说医生都很累,有你看得到的累和你看不到的累。特别是当我离开公立医院之后,再回看既往的生活,是真的累,身累,心累。
当听到有人抱怨公立医院的种种不是时,我总是想为我的那些,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同行们呐喊两声。
我想说,
没有一个医生不关心自己的病人,
他们甚至比家人更关心你的治疗效果。
每个医生都希望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希望在每一个患者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现实是,
公立医院的就诊人数远远高于医生正常的接诊负荷,
高压力的运转下,
很难保证生理和心理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
所以,
请不要根据一时的表现,
来判断一个医生的好坏,
因为你不知道,
他们在遇到你之前,
经历了什么?
他们可能已经值了24小时急诊,
还在继续看诊;
他们可能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
饭还来不及吃就赶来看诊;
看诊结束后,
他们还要继续回病房收治病人,
写病史、换药,上急诊刀。
很多患者表示公立医院的环境太差,
我想说,
你可能只在这样的环境里呆几个小时,
医生们却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呆一辈子。
仍然记得,
值班房里的那股霉味,
床铺上的跳蚤,
和头顶上老鼠奔跑的脚步声。
值班房的床铺上总是层层叠叠有好几床被套,
(大家都是拿个被套,钻进去就睡了。)
永远皱皱巴巴但没人嫌弃
能躺上去已是一种幸福,
大多数时候,
你只能看着它,
然后依依不舍的冲去急诊室。
很多患者表示公立医院医生的态度太差。
我在公立医院时,
最讨厌别人和我谈服务态度,
称我们为“服务性行业”,
我们明明是治病救人,
把病看好是我们职责,
怎么就变成了服务性行业了?
现在,
离开公立,
我终于明白,
其实,
两者对于“医疗”的理解是不同的。
医生觉得主要任务是治好病,
态度只是附加品,
只要把病治疗好,
其他都是次要的。
但是患者不这么认为,
他们需要的不光光是治疗方案,
他们还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得病?
能不能治愈?
会不会复发?
这个病会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除了现在的这个治疗方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如果一个医生只是提供了治疗方案,
而没有解释其他的疑问,
对于患者来说,
这样的医疗就是有缺失的。
因为,
除了医疗诊治之外,
他们还希望能够得到医生对于自己的同理心。
那么在公立医院可能吗?
我想说
有时可以,常常不行,
因为医生总是很忙碌。
他们除了临床工作,
还有科研任务,
有论文要修回,
有标书要修改,
有学位要攻读。
在工作中,
他们好像被抽打的陀螺,
转个不停;
在晋升的道路上,
他们被推着赶着,
拥挤前行。
我的朋友告诉我,
他很累,
累得晚上睡不着觉,
因为脑子里的事情太多,
多到停不下来。
好不容易在黎明前昏昏沉沉入睡,
又要被闹钟唤醒,
投入到新的轮回。
撑着伞走出殡仪馆,
我给老公打了个电话,
约好晚上一起出去吃个饭。
这些平平凡凡的事情,
突然变得很珍贵。
特别是当你听到妈妈质问儿子:
“为什么你早上出了门,
晚上却回不来了?”
当你听到妻子哭着对老公说:
“下辈子,我只想你能陪我到白头。”
但是那个儿子,那个老公却永远都回答不了了。
2020年1月3日,于回程的地铁上。
本期编辑:常春藤
医生有两样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
我愿用我的医术和爱心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患儿。
欢迎扫码关注黄哥!每天从一篇有温度的科普文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