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失败病亡后,他妻儿的这一举动令所有医护泪目……
转自公众号:医脉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4MzA4MA==&mid=2650996135&idx=2&sn=0d54b6fd0e55697cdf0dc8df44549f98
导读
离别的场面我见了那么多,但这一次,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
来源:医脉通
作者:黄邵旸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01
重症监护室里,除了“滴滴嘟嘟”各种仪器的报警声,还有一种让空气凝固的氛围。
6床大叔,走了。
他的妻子看着全身插着管子的他,满眼的不舍,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老公,再见了,阴阳相隔此生不复相见。”
02
时光倒流到九个月前。
患者因“右侧肢体乏力伴意识障碍六小时余”急诊入院,CT影像诊断为脑梗死,绿色通道入院后溶栓治疗,因为错过了最佳时间(<4.5h),溶栓失败了。
患者陷入昏迷,靠呼吸机维持呼吸功能。
他是一位房地产老板,58岁,肥胖,经常应酬,酗酒、高血压是他病发诱因。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
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负担。
三天后,患者血压高,脑水肿严重,情况很不好。主管医生跟家属沟通病情时表明,医生已经尽力,患者的病情危重,让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患者的爱人和子女不能接受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倒下的消息,要求积极治疗、手术,哪怕希望渺茫。
神外的医生会诊后表示,患者的情况糟糕,手术风险很大,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就算能挺过手术这一关,醒过来的几率也非常小,到最后的结局会是“人财两空”。
权衡利弊,请家属三思。毕竟我们见过很多子女(无论贫穷与富裕)不舍得给老人花钱,何况ICU一天的费用少则好几千,多则上万。
没想到家属连商量的时间都不需要,一致表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会轻言放弃。
最终,家属签下了手术同意书。
图源:摄图网
次日手术,那天刚好我值班,术前准备完毕,手术室人员过来接,由于患者情况特殊,路途遥远(病房跟手术室不是同一栋楼,中间隔了约500米),主任派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一名护工送往手术室,以便途中观察病情处理紧急情况。
记得那是严冬的一个下午,寒风凛冽。转运患者的那个画面至今仍记忆深刻。
身高1米73,体重200斤的患者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余地了,加上转运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外出抢救盒等物品,整个病床沉甸甸。
我们四个医务人员推着病床快速前行,一路小跑艰难的穿过医院奔向1号外科大楼。
因为院内门诊患者很多,几个家属跑在前面开路,双手合十不停的喊:请大家让一让,请大家让一让,谢谢谢谢……这画面像极了电视里的镜头。到了1号楼电梯厅,我找到电梯员开启手术梯,以最快的速度把患者转运到手术室。
回科室的路上,别人穿着棉衣哈着气,我们穿着单薄却还觉得热,护工阿姨很应景的哼起了民谣《南山南》: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不得不说,学医不仅要医术好、技术好、心态好、还得有强壮的体魄!
回科后继续忙忙碌碌到了晚饭时间,手术室来电了,说6床患者手术顺利,通知我们准备接手术。
做了去骨瓣减压术,这么重的病情能活着下了手术台,不仅是患者福大命大,更离不开外科医生精湛的手术,不得不佩服,外科团队的医生们真是智勇双全。
术后,患者的血压稍微稳定一些,不像之前,动不动飚到200mmHg,但患者意识并没有太大转变,仍然处于昏迷,格拉斯哥评分5分。
家属表示钱不是问题,钱花了还可以再赚。什么营养神经的、改善循环、抗癫痫的药物一定要用最好的。
每到周末,家属就往医生办公室送果篮,患者的女儿说,几个水果不值钱,为了表达一下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自从她爸爸住院后,她才知道原来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这么辛苦,不分昼夜地守护着患者,尤其是护士,都是那么苗条的女孩,却能给200斤的患者翻身拍背,果然是女汉子。
这些都是医护人员应该做的,所以,每次我们都拒收果篮,但家属总是趁探视时放在门口就走了。
图源:摄图网
03
患者一住就是几个月,病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有时候能脱离呼吸机2个小时,又让家属看到一线希望。
护士们还把家属的声音录到U盘,每天早晚放在床边播放,试图用亲人的声音唤醒患者。
患者听着家属的声音有时候会流泪,也许他能听到,但就是无法配合眨眨眼睛。
家属也很理解我们的工作,每个月底配合我们办理一次出入院结算,否则我们科平均住院日太长,奖金会被扣掉。
512护士节的时候,家属定了一个超大的蛋糕,让人送到科室,蛋糕上面写着:白衣天使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患者生日的时候,家属又定了一个蛋糕到科室,他的妻子说,想让大家陪他在病房过一个也许是人生最后一个生日。
面对儿女的孝顺,妻子的爱怜,我们大家都被感动了,祈祷患者能快点醒过来,每天查房呼喊他,期待他有一天能听指令动动脚指或是抓抓手。
但天不遂人愿,患者的病情又加重了,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脑疝了。家属们哭着求主任一定要救救患者。
家属不轻言放弃,又签字做第二次手术,颅内钻孔减压术。
这次术后直接转科住到神外重症监护室。
科室少了一个“麻烦”的患者,大家觉得工作轻松了不少,毕竟200斤的患者护理起来真的很费劲,护士小姐姐们很辛苦,每次帮患者翻身都要喊1、2、3同时发力,一段时间以来,本来不好的腰椎也出了问题。
术后第二天需要复查CT,在做CT途中,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血氧下降,医护人员现场紧急吸痰等处理。
患者的女儿见情况不妙,拔腿跑到我们科,跪在科室门口,说神外病患太多,护士们照看不来,要求患者转科回来,求主任同意接收。
图源:摄图网
当时科室刚好有一张空床,主任一向慈悲为怀,同意了。
患者又回来了,脱不了呼吸机,还上了升压药,尿量也减少了,病情比之前严重,管床医生、护士都觉得特别棘手。
接着,胃管鼻饲的肠内营养液也消化不了了,经常反流,容易误吸,为了补充能量,护士给患者置了鼻肠管,又熬了一段时间。
04
他的妻子儿女每天准时来探视,带来安宫牛黄丸给患者鼻饲,希望他能好转起来。还放了一小株碧绿的多肉在床头柜,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随着患者肾功能越来越差,尿量越来越少,血钾越来越高,只能置管行血液透析了。
输白蛋白,中医针灸,最贵的抗生素,用在他身上,都无济于事,患者格拉斯哥3分,他的各器官功能在慢慢衰竭。
循环越来越差,血压越来越低,输液架上五六个微量泵同时用药,血透也没法做了。
南方九月的阳光依然火辣,在一个热得快窒息的下午,又是我当班。
下午三点,护士们准备交接班,患者肢端紫绀,血氧下降到测不出,心率血压下降,监护仪频繁的报警,升压药不断加大剂量,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紧接着患者心跳骤停,护士一边做心脏按压一边大喊:6床抢救了!
所有的医生、研究生都过来帮忙,由于患者太胖,我们必须五六个医护人员轮流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全力抢救,电除颤、肾上腺素、阿托品……全都上了。
但,我们知道,一切都来不及了。
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电波慢慢变成直线。
图源:摄图网
在ICU住了长达9个月,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熬了九个月,已经算是奇迹了。
他们的儿女并不像我们预料的那样,哭着不愿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平静的说:爸爸,大家都尽力了。你安心的走吧!
在场的医务人员情绪都很低落,相处了那么久,也有感情了。
都说大难临头各自飞,很少见到那么相爱的一家人,有的家属一听说没救了,连探视都懒得看一眼,有的子女一听说费用,在病情沟通书上签字拒绝治疗。
填好各种卡,太平间的大叔推车进来,白布把患者盖上的瞬间,一切都终结了。
患者的妻子和他的三个儿女站成一排,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泪眼模糊地说:“谢谢,感谢你们,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在场的医务人员不约而同的起立,算是最后的送别吧,离别的场面我见了那么多,但这一次,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眼泪夺眶而出。
世上,唯有亲情是纯洁无私的。要珍爱生命珍惜身边人,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医院是社会的缩影,折射出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生老病死,乃大自然的规律,每一个人哭着来到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却无声无息的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6床叔叔走了,留下的只有床头柜上那颗葱郁的多肉和家属无尽的思念……
截图于作者朋友圈
责编 | 小脉 亦一
还有件重要的事跟你说
最近微信文章不再按时间顺序排列。这可能让你无法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 为了以后我们能每晚6:30见面,我想邀请你将儿科黄哥黄医生设为“星标”,或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不见不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