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六经辨证解伤寒:这种太阳腑证,妙用中医十大名方,轻松摆脱困扰

六经辨证解伤寒:这种太阳腑证,妙用中医十大名方,轻松摆脱困扰在《伤寒论》里,最先讲到的是太阳病,太阳病中尤其要了解经证与腑证。太阳病经证常见的有伤寒、中风和温病,在理法方药上,伤寒证用麻黄汤,中风证用桂枝汤,只是温病并没有提到方药。然而,太阳病腑证与经证却不一样,相对于经证来说,更加凶险,一般常见的是蓄水证和蓄血证。但蓄水证相比蓄血证来说,要更加的常见一些,而且调理蓄水证的方子,还是“中医十大名方”之一的五苓散。那么,太阳蓄水证,究竟有什么临床特征呢?一般来说,太阳蓄水证是由于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能畅通而形成了蓄水证。在临床上,常以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在《伤寒论》里,对于太阳蓄水证的主要条文,集中在71条和74条。71条是这样说的,“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这一条中基本记载了蓄水证的烦渴、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主证,然而74条进一步指出,“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口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一条更进一步补充的是发热、水入口吐的主证。这基本上囊括了太阳蓄水证的基本要点。
太阳蓄水证其实最早的来源,还是在经证,因为这个里面依然有发热、恶寒、脉浮等经证的表现,表邪内传至膀胱之腑,气化功能失去原本的功能,邪气与水液相互搏结,水液停蓄不动,就出现了小便不利、小腹胀满的症状。水液停蓄而气机不能化生津液,津液无法上承,于是就会出现渴欲饮水。由于体内水液停蓄,所以水液阻碍气机就比较严重,因为也会导致水液逆行犯胃,胃气失于和降,就会出现水入即吐的“水逆”证。这个时候为什么要用五苓散呢?五苓散是利水兼清热,双管齐下。五苓散由“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株,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五味药组成。全方以泽泻为君药,性味甘淡,直达肾与膀胱,起到利水渗湿的作用;以猪苓、茯苓为臣药,二味药性味淡渗,能够增强利水渗湿的作用;以白术、茯苓为佐药,能够健脾且能运化水湿;以桂枝为佐使药,温阳化气以利水、解表散邪以祛邪。
而对于五苓散的配伍,清代医学家柯韵伯点评的尤其妙不可言,“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热两除也。白饮和服,亦啜稀粥之微义,又复方之轻剂矣”。从六经辨证的角度来看,太阳蓄水证已经从太阳经证演化而来,已经由表入里,由经络传入六腑,不仅仅是疾病由浅入深,而且还有水液停蓄的问题,而水饮这个东西容易变生诸证,所以使用五苓散恰到好处,通阳化气、淡渗利水、外散风寒,就这样外解表邪、内通水腑,助膀胱气化,使水有出路。于是乎,太阳蓄水证就这么给搞定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