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名医朱丹溪、叶天士、施今墨的成才之道:学中医该如何拜师学艺?

名医朱丹溪、叶天士、施今墨的成才之道:学中医该如何拜师学艺?
“转益多师是汝师”源自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这句诗的诗意放在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身上都很适用,因为它道出了做学问、学技艺都需要多方从师的道理,在广泛吸收各家之长的情况下,熔众家之长于一炉,这样才可造就出一位集大成者。而放眼望之,医界之名医大家的成才经历,又刚好验证了这一点。
现如今能够有条件蒙得名医指点以及能够虚心求师的人越来越少,但医界却又极其需要众多这类的医者以应民需。笔者以为小医不可一生皆为小医,试可做出一些改变,以下这些记载的古今医者不惜屈身拜师的美谈可供一览。朱丹溪、叶天士、施今墨这三位著名医家名留“医史”,得亏拜师拜得好,看了就知道原因。

1.朱丹溪拜师罗知悌罗知悌是宋末元初的医家,钱塘人(今浙江杭州),《杭州府志》载罗氏以医侍穆陵,德祐二年,因元兵攻破临安,掳走宋恭宗,罗知悌作为宦官被迫同行至燕京,直至古稀之年才回归故土。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为中年以后专致医学,并在江浙一带多方拜师求教,但终无所获,他回乡后听闻罗知悌学精于医,遂前往杭州拜师。但罗知悌性情孤傲,将来访的朱丹溪拒之门,《丹溪翁传》记载:“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但朱丹溪终以其求学之志坚而打动罗氏,被罗氏收入门下。
罗氏知朱丹溪在当地已小有医名,丹溪翁既得见罗氏,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而罗氏见到丹溪也非常开心,即授丹溪翁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诸书,并悉心为其传教三家之旨。朱丹溪终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开创了滋阴学派。
朱丹溪遇罗知悌前,虽已有名,但其医学并不足扬一家之长,于是其便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在这出游的过程中,他曾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等地,这般拜师苦行,不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的“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吗?

2.叶天士埋名拜师医僧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家。其先后师从17人而成一代名医之事而广为人知,其拜师求教当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清时,一举人要进京赶考,途径苏州时患病,而后便求诊于叶天士。叶天士诊病良久,然后对他说:“必患消渴病,无药可救,寿不过一月耳。”这举人后来走到镇江,遇到金山寺医僧,便再求医僧为其诊治,医僧也对举人说:“消渴即发,寿不过月”。举人对医僧谈到叶天士说他的这个病已无药可救了,但他仍希望医僧能救救他。
于是医僧让举人去购买满车梨子,并说如果渴了就以梨代茶喝,要是饿了就蒸梨当作膳食吃下去,这些梨子大约吃过百斤,你的病就可以痊愈了。又怎么会说无药可救呢?这不是误人性命吗?举人遂拜别医僧,不久后举人的消渴病发作,他依照医僧的嘱咐,以梨代茶饮及作膳食,至期果然病愈。
举人后来又到叶天士那里去求诊,叶天士感到非常惊讶,故以为举人遇到了神人,在询问之下,才知举人的病就是金山寺的医僧治好的,叶天士大为钦佩,于是“摘牌散徒”,隐姓埋名,着粗衣布衫,前去拜访医僧,并求其收为门徒,“日侍左右”。学徒有年,终得医僧真传。

3.施今墨乔装学艺丁甘仁施今墨是近代北京的四大名医之一。他听说上海名医丁甘仁的医学学术造诣很深,于是便乔装成病人,多次前往丁氏的诊所,并仔细观察丁氏的诊病过程,施氏很受启发,认为丁甘仁理法方药运用规范,医案很有参考价值。因此,他在自办的华北国医学院里,就以丁甘仁的医案为教材,亲自教授学生。
医者成才之路较为漫长,中医大家的习成就更需要更多师友的指点,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和走在正途当中,能不能完成这一工作,反过来还是得问问我们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医心不二和虚心求教这点小条件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