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亡精失血、女子半产漏下,会经常见到这种脉象,你了解吗?
#脉诊专辑
古往今来,中医一直被人们传承和喜爱,其实在于中医本身太过经典,只要是经典的东西,即便再古老,也会被人们铭记,正所谓,“经典永流传”。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有一种独特的技术已经在慢慢被遗忘,而这种独特的技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脉诊。为什么脉诊会慢慢被遗忘呢?因为中医脉诊的传承难度比较大,尤其是象数思维要求比较高,也就是悟性要高。又加上近百年的西学东渐,中医在逐渐被西化,中医一些传统的技术就慢慢被遗忘了。但在民间,仍然很多中医坚持使用脉诊,因为中医少了脉诊,就相当于没了“团魂”。古人对于脉象的传承,往往喜欢用身边的一些物件或事物做类比,按理说这种表述方式应该更接地气,不应该难以传承才是,但事实上,“取象比类”的确需要思维,任何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思考模式不一样,所以,“千人千面”的事情就出现了,这样的确对脉诊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比如说,中医脉诊里有一个比较奇特的脉象,名唤革脉,听名字你会想到什么?革新?皮革?鼓革?马革?在形容脉象的时候,这里的革应当按照“鼓革”的含义来解析,也就是鼓皮的意思,如果按照这个意思,如何体验革脉呢?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大小合适的鼓,然后手指按在鼓皮上,感受感受,这样才能体会出革脉的真实含义。1.历代医家对革脉的认识对于革脉,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相关的记载,比如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他对革脉的理解为,“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意思是革脉就是芤脉与弦脉的结合体,要搞明白革脉长啥样?先得知道芤脉和弦脉分别长啥样,然后综合两种脉象形态,就是革脉了,对于这一点,后世医家李时珍也持此观点,并有“革脉芤弦自浮起”的说法。而在晋代皇甫谧时代,他对革脉的描述十分深奥,也就是“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这里的重点有两处,一是病理状态下的革脉,浮取不仅仅弦而大,还有数、滑、搏指等形态;二是真脏状态下的革脉,重按不仅仅豁然而空,而且绝无根蒂,不过后世医家一般只继承了病理状态的革脉,而很少了解真脏状态的革脉。
后世医家李延昰,对于革脉的形态,还有新的领悟,对革脉的形态描述为,“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意思是革脉犹如鼓皮一般,外而绷急、内而空虚,将皇甫谧的“浑浑革革”和朱丹溪的“如按鼓皮”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可以说是一大亮点。2.革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革脉是一种独特的脉象,需要鉴别的脉象可以说比较多,但是重点只有几种,第一种是芤脉,第二种是弦脉,第三种是牢脉,第四种是散脉。由于革脉是由芤脉和弦脉的结合体,所以革脉与芤脉是有一些类似的地方的,都在浮分,都有一点中空之态,不过芤脉中空是立体的中空,革脉的中空是需要重按的,而且还有滑数之象;革脉与弦脉都有弦急之象,但弦脉主要在于硬度与张力,而革脉主要是不见于沉部;革脉与牢脉在古代经常混淆,但最关键的区别在于革脉见于浮分,而牢脉不见于浮分,只见于沉分;革脉与散脉都有浮而无根之象,但散脉有至数不齐的情况,而革脉却没有至数不齐的情况。要象把革脉与其他类似脉象鉴别清楚,可以给革脉立个标准,也就是“浮取弦急,且滑且数,重按中空,毫无根蒂”十六字标准。其实革脉与类似脉象的相似度最高的是牢脉,李时珍曾这样说,“革为芤弦二脉相合,故为亡精失血之候,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有牢无革,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证皆异也”,由此可见,二者只不过是浮沉不同、力度不同罢了。
3.革脉的临床意义对于革脉的出现,一般是属于比较复杂的病证。一般来说,革脉所主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男子的亡精失血,另一个是女子的半产漏下。究其病机,无非是精血耗伤、脉体不充、正气不固、阳气浮越,所以遇到这种脉象要注意,千万不可大意。中医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曾这样说,“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新病得之生”,意思是,久病年迈的人,精血近乎衰微,这个时候见到亡精失血的革脉,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智慧让病情更严重,所以治疗起来十分困难;如果是刚得病的人,出现革脉,只要不是很明显的无根之脉,是可以通过补阳摄阴、益气生血的方法调和营卫,达到疾病向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