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大自然真的很神奇,有一些人们用来充饥的东西,居然能够被中医收录为治病良药。比如山药,人们可以用它煮粥喝,但是它也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良药;又比如山楂,既是酸爽可口的野果,但同时也是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良药。当然,还有一种在农村极其常见,叶片可以做饲料,根可以食用的良品,它就是我们熟知的葛根。葛根是中医领域里十分常用的一味良药,早在几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收录了葛根这味药,并对它的药用功效做了较高的评述,如“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不难看出,葛根这味中药在很早的时期就活跃在中医的舞台上。而在东汉时期的《伤寒杂病论》里,葛根更是一味拥有着巨大能量的中药,比如与桂枝汤、麻黄汤齐名的葛根汤就是由葛根作为主药,又比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也是以葛根为主药。葛根汤重点是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主治外感风寒表实,项背强,无汗恶风,或自下利,或血衄,痉病,气上冲胸,口噤不语,无汗,小便少,或卒倒僵仆等病症。而葛根黄芩黄连汤的重点是解表清里,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等症。
自此之后,葛根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本草汇言》对葛根的认识更全面,即“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并且将葛根与其他发散性中药做了比较,比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这些都是发散性的中药,但是葛根的发散就不一样,“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足可见,葛根的奇妙之处,真是妙不可言。对于葛根的作用,现代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归脾、胃、肺、膀胱经,具有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高血压,冠心病,耳聋等病症。一般服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煎汤内服,常规用量为10~15克,另一种是外用,取适量鲜品捣烂外敷。
而药理学发现,葛根具有对循环系统的作用、解痉的作用、降血糖的作用、解热及雌激素样作用,多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冠心病心绞痛、糖尿病、眼底病、早期突发性耳聋等疾病。而且还发现,葛根在解酒护肝、益智健脑方面大有作为。而且葛根不仅仅是根具有良好的药用效果,而且它浑身都是宝,被当做饲料的葛叶其实也是一味良药,在《本草图经》中记载,葛叶“主金刃疮,山行伤刺血出,卒不可得药,但挼叶敷之”。就连葛根开的花也是一味良药,具有解酒醒脾、止血的作用。当然,在民间,人们还会把葛根捣烂后淘粉,用它来做美食,那味道真叫一个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