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手臂抬起来放不下去,名医俞用古:一味药都不用,照样治好她人们常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意思是说,如果心理受伤了,需要找到心理受伤的真实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调理好受伤的“心灵”。为何会强调“心药”呢?这主要是因为心理问题往往比躯体问题更加隐蔽,而且还会有一些“羞涩情绪”在作祟,导致很多人对于这样的情况不敢直面,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还会影响人体的躯体健康。当然,古人所说的“心病还须心药医”,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解铃还须系铃人”,这种方法与《黄帝内经》的“治病必求于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中医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一直都是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的,只有搞清楚疾病的“因果”,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有的放矢”。从疾病的根源去解决问题,这固然是很高明的方法,假如换一种思维,是否依然可以行得通呢?比如,心药本来可以医心病,那么别的病能医吗?实际上,心药不仅仅可以医心病,还可以医其他类型的疾病。这种有点类似现代心理治疗范畴,但是在古代的中医里却依然有着类似的医案记载。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医案,就是明代名医俞用古治疗一个女性,没有使用任何药物,也没有使用任何针灸按摩之术,只是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做了一个简单的动作,患者的疾病竟然不药而愈,而这种并非心病却用心药治愈,真是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俞用古是明代医家,浙江新昌人,虽然没有李时珍、龚廷贤等杰出的医学家那么出名,但能被载入史册,想必本事也不差。关于他的这个医案掌故,原文是这样记载的:俞氏“精医理,善辨证论治,常以意疗取效。女子欠伸,双手僵直不能下。诊曰:‘须灸丹田。’燃灸,令解其裙,女惊护之,双手遂下,病即愈。”这个女性患者因为伸懒腰、打呵欠,导致双手僵直放不下来了,家人们便赶紧去寻找医生进行治疗,而当时在当地比较有名且隔他们最近的医生,也就属俞用古了,俞用古跟患者诊断之后,认为这个疾病其实不需要治疗,只需要运用“情志疗法”(类似于“心理干预”的方法)即可治愈。于是,俞用古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说这个疾病需要艾灸丹田穴(肚脐下三寸的位置),俞用古点燃艾条,然后伸手准备去解开患者的“腰带”(类似现代的皮带),然后女子担心真的艾灸这个令人尴尬的部位,出于害羞本能,大惊失色的同时迅速出手护住腰带,就这样手居然莫名其妙地放下来了。由此可见,不是心病也可以用心药医,有时候激发人体的本能,往往能够出其不意。这就像中医一直强调人体的自愈力一般,有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不药而愈”的,只不过需要搞清楚其中的真谛。不过从以上这个案例来看,患者本身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而更多的是功能性的暂时“短路”,只需要解决这种“短路”,疾病就自然而然的好了。古往今来,运用这种“心理干预”治疗疾病的案例数不胜数,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都有记载,而最早将这种方法运用的出神入化的,当属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曾治一个太守,认为需要令其大怒才可治愈,于是自导自演了一场“情志疗法”的大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唯有高手才可掌握,普通医者切不可盲目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