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气血衰微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种脉象,它的脉象真谛你了解吗?

气血衰微的时候,经常会见到这种脉象,它的脉象真谛你了解吗?
中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四诊合参显得尤为重要。在四诊里,脉诊虽然排在最末,但它的作用却挺大。然而,古往今来,脉诊虽然是四诊之末,但它却是最难学的一部分,这主要与脉象的认知有关。
对于中医临床来说,一般常用的脉象也就28种,然而,这28种并不那么好记,每一种脉象都有它独特的标志,但有很多脉象要理解它的真谛却又不是那么容易。并不是所有脉象都像浮沉迟数那么简单。在28脉中,有的脉象的形态很粗大,有的脉象很细小,本来粗大与细小都比较好辨认,但是很多脉象并不是简单的粗大与细小。比如说,有一种脉象,摸上去感觉似有似无,欲绝非绝,往往会让医者心中一惊,但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脉并非真脏绝脉。
这种脉象不是细脉,而是微脉。细脉的标准是“如蛛丝然”,但微脉的标准是“极细而软”,所以二者的标准相差甚远。也就是说细脉犹如丝线一般细,已经是指感比较细小的了,然而微脉比细脉还要细很多,只是丝线中的一缕而已,所以微脉常常可以用“不绝如缕”来形容。1.历代医家对微脉的认识从古至今,对于微脉来说,历代已经都有独特的认识。最早对微脉的真谛提出较为准确的记载的是晋太医令王叔和,他认为微脉的形态是“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其实这个认识已经很准确了,的确,微脉就是比细脉还要细软,细软到什么程度?若有若无四字便已道破天机。张仲景对于脉微,一共说了两句话,一句是“瞥瞥如羹上肥”,这个主要是形容微脉的软与无力之象,另一句是“萦萦如蚕丝”,这句话则是形容微脉的细而难见,尤其是蚕丝二字,点醒了微脉的细比丝线更细。后来李时珍用“微脉轻微潎潎乎,按之欲绝有如无”来形容微脉,其中“潎潎”二字形容微脉的轻软无力,稍微重按就若有若无,极其细软。这在宗旨上与王叔和的理念是一致的。
清代医学家李延昰创造性地将微脉用16字进行总结,即“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这16个字将微脉描述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样一来,微脉的真谛就浮出水面了,似有似无,欲绝非绝,纤细柔弱,不绝如缕便成了微脉的核心体状。
2.微脉需要鉴别的脉象微脉是极细而软,一般来说只需要与细脉鉴别,实际上,还需要与弱脉和涩脉相鉴别。细脉脉细如丝线,但是脉搏应指却能清晰可见,微脉脉极细,应指若有若无、欲绝非绝、似绝非绝、不绝如缕。弱脉也有细软之象,但弱脉细软而沉、柔弱而滑,微脉虽有细软之象,但微脉可浮可沉,不兼滑象。微脉与涩脉似乎关系不大,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从这一点来说,涩脉与微脉的鉴别主要在于细而迟与极细而软的区别,但是涩脉还有一个奇妙的特点,那就是似止非止、至至似止,微脉则是欲绝非绝、似绝非绝,二者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可以类比。3.微脉的临床意义对于微脉来说,最主要的病机就是气血两亏,虚脉主要是气血虚,细脉主要是气血衰,微脉则是气血亏,三者从程度上来说,是递进关系。但是微脉还不是气血亏损到极致。就连李时珍所说的“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也与气血虚微有关。
对于微脉的临床意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少阴病。少阴病的本质在于心肾两虚,阳气衰微,无力鼓动血行,所以脉微;阴血不足,脉逆不充,则脉细。心肾阴虚,阴寒内盛,神失所养,所以欲寐。当然少阴病变化挺多,仍需详细辨证。微脉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衰微,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奇妙之处,轻取得微脉主要是阳气衰的重一些,若重按得微脉,则是阴血衰微的多一些,如果久病得微脉,那是正气衰厥之象,新病得微脉,大多是阳气暴脱,这都是比较危险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在调理微脉的疾病,服药后如果脉象突然变大或者脉象暴出,这就需要重视了,这是危急之象。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