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许多人不知道,内裤竟然是一味良药,医圣张仲景用它专治疑难杂症

许多人不知道,内裤竟然是一味良药,医圣张仲景用它专治疑难杂症

大凡名医治病,往往遣方用药别具一格;大凡高手出招,时常用药处方独树一帜。比如汉代末年的医学家张仲景,他在开创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先河,写下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而张仲景作为遣方用药的高手,在他的概念里,用药要恰到好处,一味不多、一味不少,一切刚刚好。但是在《伤寒杂病论》里却记载的有一个十分奇妙的方剂,看到这个方剂的时候,估计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匪夷所思。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方剂全方只有一味药,而且这味药还是人们的内裤。虽然乍一看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从张仲景对这味药的论述来看,却又无法反驳。在《伤寒杂病论》里,对于这个方药的名称称之为“烧裈散”,原文是这样记载的,“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具体用法是“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里,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药材很简单,就是人们穿的内裤的裤裆,将它烧成灰之后,用水冲服。那么,这个烧裈散究竟治疗什么疾病呢?张仲景指出,“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大病初愈,血气未复,余热未尽,而这个时候却突然进行了夫妻生活,因此得病,古人称之为“阴阳易”。为什么叫“阴阳易”呢?其实这个是个疾病的统称,如果是男子大病初愈后,正气未复的情况下,而与妇人同房,因此得病称之为“阳易”;如果是妇人大病初愈,气血未复,而与男子同房,因此得病称之为“阴易”。为什么“阴阳易”这边疾病要用烧裈散呢?其实这是“同气相求”的理念。大病初愈,强合阴阳,因此得病,所以就用上了人们的内裤裤裆。为什么用这个配方有效呢?近代经方大师曹颖甫曾说,“以浊引浊,使病从何处受,即从何处出”,还列举了一些其他方法,如“磁石引针,珀引灯芯,同气相感也。故食瓜而病者,治以瓜皮汤……”这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正如吃饺子吃得太饱撑得慌,可以用饺子皮煮汤喝,即可缓解吃饱了撑的的状态,这是什么原理呢?“原汤化原食”,而这个阴阳易的疾病,用烧裈散,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阴阳易用烧裈散,清代医学家王子接认为,“阴阳易本无客邪,惟病人愈后,蕴蓄之热,乘虚袭人,溷逆三焦,仍取秽浊之物,导归阴窍,亦求之于其所属也。烧以洁其污,灰取其色黑下行”。主要还是在于“以浊引浊”,“同气相求”。而明代医学家吴鹤皋却对烧裈散的使用有独到认识,即“裈裆味咸而腐秽,故能入少阴;烧之则温,故足以化气;灰之则法,故足以溺膀胱”,基本上说明了为什么要用裈裆,为什么要用烧成灰的方法,为什么要冲服烧灰的原理。但归根结底,却被明代医学家方有执一语击中,即“裈裆近阴处,阴阳二气之所聚也。男女易用,物各归本也”。由此观之,仲景用此方的千古不传之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对于烧裈散这个配方,千百年来却备受争议,有的人认为这个配方所选用的药材有点俗气,也有的人认为这个配方在当代已经不堪重用,更有的人质疑这不是张仲景的手笔,是后人加上去的。实际上,这个配方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证,应该是出自张仲景的手笔,而且这个配方虽然现代很少用,当它在古代却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