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杂病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杂病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皖院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胭中血络。
【翻译】厥病,上逆之气导致脊柱两侧疼痛直达巅顶,头部昏昏沉沉,双目视物不清,腰背强直,这是足太阳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足太阳经的委中穴处的血络,点刺出血以泻邪气。
【原文】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翻译】厥病胸中满闷,面部肿胀,涎液不能收,突然出现言语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这是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应取足阳明经的穴位。
【原文】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翻译】气向上逆充塞咽喉,致使不能言语,手足清冷,大便不通,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治疗时应取肾经的穴位。
【原文】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翻译】厥气上逆而腹中胀满,寒气内盛,肠鸣,大小便不利等,病变在足太阴脾经,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原文】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翻译】咽中干,口中燥热,口中津液稠粘似胶,是足少阴肾经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
【原文】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翻译】足膝中疼痛,应用员利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犊鼻穴,出针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可以再次治疗,员利针是长似牛尾长毛的大针,十分适合针刺膝部。
【原文】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翻译】喉痹,若是不能说话,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若是还能说话,就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原文】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翻译】疟病,不渴,隔一日发作,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若是口渴,而且每天发作,就取手阳明大肠经。
【原文】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取手阳明。
【翻译】牙齿疼痛,不怕饮冷,治疗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穴位;若是怕冷饮,就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治疗。
【原文】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翻译】耳聋但不疼痛的,应取足少阳经的穴位;耳聋而疼痛的,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
【原文】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翻译】鼻出血不止,有血块的,治疗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若是出血不多而兼有血块的,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仍不止血的,就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若还是不能止血,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采用针刺出血的方法治疗。
【原文】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俛仰,取足少阳。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翻译】腰痛,若疼痛的部位发凉,就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若是疼痛的部位发热,就针刺足厥阴肝经;若是疼痛而不能俯仰身躯,就取足少阳胆经针刺。因感受热邪而发喘喝病的,治疗当取足少阴肾经,并在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
【原文】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翻译】易怒而不欲饮食,言语很少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常发怒且说话甚多的,治疗时应针刺足少阳胆经。
【原文】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翻译】腮部疼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腮部跳动明显的动脉,刺之出血。
【原文】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翻译】项部疼痛而头不能俯仰的,应针刺足太阳经;项部疼痛而不能回头的,应针刺手太阳经的穴位。
【原文】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翻译】小腹胀满,向上波及胃脘和心胸的,全身恶寒瑟缩而发热,小便不利,治疗时应取足厥阴经的穴位。
【原文】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翻译】腹中胀满,大便不通,腹部胀大,中气上逆冲胸甚至咽喉,张口喘息并发出喝喝的声音,治疗时应该取足少阴肾经穴位进行针刺治疗。腹中胀满,食谷不化,腹中有响声,大便不通利,治疗应当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原文】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翻译】心痛牵引腰脊作痛,恶心欲呕吐的,取足少阴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心痛,腹中胀满,大便涩而不通,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针刺治疗。心痛牵引至后背,致使喘息不利,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若不愈,可以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
【原文】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翻译】心痛,仅有气短而呼吸困难的,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心痛,应当针刺第九椎之下的筋缩穴,如果疼痛不能止,就在针刺之后用手按压,一般就可以马上止痛。如果这样还没有效果,就在筋缩穴的附近寻找位置,只要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用这种方法马上就可以奏效。
【原文】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翻译】腮部疼痛,应针刺足阳明胃经颊车穴周围的动脉,针刺出血之后就会马上见效;若是不能止痛,用手按人迎穴旁边的动脉,很快就可止痛。
【原文】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翻译】气逆上冲,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者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
【原文】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翻译】腹中疼痛,针刺两侧的天枢穴处的动脉,刺过之后用手按压,马上就好;如果还不能好,就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街穴,针刺过后用手按压,马上见效。
【原文】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翻译】痿厥病,将四肢都缠束起来,就会感到闭闷不舒,于是迅速将其解开。这样的治疗方法每天做两次,四肢没有感觉的病人,十天之后就能有感觉了,然后坚持这样的治疗,不要半途而废,直至病愈为止。
【原文】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翻译】呃逆的病,用草刺激病人的鼻腔,打喷嚏之后,呃逆可止;另外,屏住呼吸,到呃逆将至之时,迅速提气,然后呼气,使气下行,这样也很快能止住,或者当发作的时候,突然惊吓他一次,也能治愈。■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编辑: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