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四时气篇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四时气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四季气候各不相同,各种疾病的发生大都与四时的气候有关,针灸缪刺的方法,也因各个季节的气候而各不相同,其中有什么规律呢?
【原文】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每一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灸刺的方法,也是要以这一季节的气血特点为依据的。因此,春天灸刺,宜取经脉、血脉和分肉之间的气道,病重的用刺深法,病轻的用刺浅法。夏季针刺应取在这一季节偏盛经脉的孙络,或者用只刺透皮肤而到达分肉之间的浅刺法。秋季应取经脉的输穴,病邪在六腑就取六阳经的合穴。冬季宜取所病脏腑对应经脉的经穴和荥穴,而且一定要深刺并留针时间长些。
【原文】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翻译】温疟病,没有汗出症状的,可用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进行治疗。患风水病肌肤肿胀的,可以用五十七个治疗水病的腧穴治疗,如果是使用针刺放血的治疗方法,就应该将该穴位的恶血放干净。
【原文】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翻译】脾胃虚寒所致的飧泄证,应该取三阴交,使用补的手法,再补阴陵泉,都要久留针,直至针下有热感的时候才能起针。
【原文】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翻译】转筋病,其部位在外侧就取阳经的穴位针刺,在内侧就取阴经的穴位针刺,都使用火针针刺。
【原文】徒瘃,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篙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瘃,必坚。来缓则烦挽,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瘃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翻译】只是水肿病而没有风邪的,先取环谷穴之下三寸的穴位,用铍针刺,然后用中空如筒的针刺入,将水抽出后放掉,反复进行几次,抽空其中的水,然后用布带将腰腹部捆束。如果束得过松就会使患者感到烦闷,绑紧就能舒适、安静,每隔一天治疗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同时服用通闭的药物以利小便,防止再肿。就在开始针刺的时候服药,用了药物不要进食,刚吃过饭也不能服药,并保持饮食清淡,不能食用伤脾助湿的食物。这样的治疗及饮食,要坚持一百三十五天。
【原文】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乾肠中不便,取三里,盛写之,虚补之。
【翻译】湿邪为主的邪气造成的着痹长久不癒,是寒湿邪气久留体内所致,使用疾进疾出的针刺方法取足三里穴。湿邪在肠中造成肠胃不调的病证,治疗也取足三里穴,邪气盛的泻实,正气虚的补虚。
【原文】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翻译】麻风病,一般都用针刺其肿胀的部位,针刺之后,再用锋利的针刺这一部位,再用手挤按该处以压出毒气和恶血,直到消肿为止。要常食用些普通的食物,不要吃其他刺激性和油腻的食物。
【原文】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翻译】腹中常有鸣响,腹中有气向上冲至胸中,喘息急促而不能久立,这些都是邪气在大肠的表现,应该针刺肓之原、巨虚上廉、足三里几个穴位。小腹牵引睾丸疼痛,并牵及腰背和脊骨,向上冲至心胸部位,这是邪在小肠的表现。小肠连于睾系,向后附属于脊,其经脉贯通肝肺,络于心系。所以小肠邪气盛就会出现气机上逆的表现,上冲肠胃,熏蒸肝脏,布散于肓膜,结聚于脐。所以要取肓原穴以散肓之邪气,针刺手太阴经以补肺虚,刺厥阴经以泻肝实,取巨虚下廉以祛邪气,同时又要按压小肠经脉所过之处来调和气血。
【原文】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翻译】病人经常呕吐,且呕吐物中挟有苦水,并常常叹气,心中恐惧不安,害怕有人将会逮捕他,这是邪气在胆腑,阳气上逆于胃的病证。胆中的汁液外泄,所以口苦,胃气上逆所以呕吐苦水,这叫做呕胆。治疗应当取足三里穴来和降胃气,并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消除胆气上逆的症状。根据病邪和正气的虚实状况斟酌以祛其邪气。
【原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翻译】饮食不能下咽或者感觉胸膈阻塞不通,这是病邪留于胃脘的病证。邪在上脘,就用针刺的方法抑制邪气的上逆而使气下行;邪在下脘,就用散法以祛除积滞。小腹疼痛、肿胀,小便不利,是邪在膀胱,针刺取太阳大络,观察足太阳经之络脉与厥阴经的小络,如有瘀血结聚的,针刺以祛其瘀血。如果小腹部肿痛向上连及胃脘的,取足三里。
【原文】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翻译】诊断疾病时看病人的面色,观察患者的眼神,就能知道正气的散失或恢复的情况;观察眼睛的顔色,可以知道病邪是存在还是已经消失。审查病人的形态、动静,再诊察气口、人迎的脉象,脉象坚实、滑利且洪大的,是病证日渐加重的表现;如果脉象软弱和缓,就是病邪将要衰退的表现。各经脉诊候的部位实而有力的,是正气旺盛的表现,三天左右就能痊愈了。气属肺脉,主候人体的阴气,人迎属胃脉主候人体的阳气。■
【来源:黄帝内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