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一定不能漏做6件事,让“秋老虎”不敢惹你
▲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本文受访专家:
张忠德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代金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
程红 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导读
经历了40天的漫长煎熬,我们终于告别了酷热的三伏天。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秋老虎”来势汹汹,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是“3”字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多变的天气让秋老虎“咬人”更凶。
猛于三伏的秋老虎
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的高温天气,一般因地域差异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2017年三伏在8月20日结束,从21日开始就该提防秋老虎。
此时虽然早晚较凉,但白天仍旧热浪袭人。再加上秋天的水汽含量小,相对湿度下降,特别是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以下时,人们往往会出现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
4个“当心”挡住秋老虎
一要当心外火
当气温达到30℃~34℃时,胃酸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减退。
此时,应该避免长时间日晒。外出时,要戴好遮阳帽,涂抹防晒霜。同时,保持室内安静、卫生,注意通风降温。
二要当心内火
主要表现为:心悸、烦躁、失眠、反复口腔溃疡、口干等。可分别根据情况服用中成药治疗,多吃蔬菜水果,以泻热降火。
三要当心缺水
中老年人最容易发生体内慢性缺水。高温天出汗多,更易缺水,体温的调节主要靠汗液的蒸发来散热。
为保证血液的稀释并有充足的血容量,水的摄入既要适量,还要适时。饮水量以每天尿量不少于1000毫升为宜,可少量多次饮水。
四要当心热伤风
高温天气,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加之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
如果过于贪凉,细菌、病毒便可乘虚而入,导致感冒。预防热伤风关键是避免受凉,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即对着空调吹,同时注意劳逸结合。
6个细节让你秋天不生病
1.润肺
秋天的饮食强调滋阴润肺。《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白萝卜、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也可熬生地粥,以滋阴润燥。
另外,吃百合、秋梨等也可润肺。
2.咽津
秋季多干燥,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等不适,养阴可以尝试咽津。
具体方法为:舌头在嘴里搅动,以刺激唾液的产生,然后分成3次咽下,并有意识地将其送入丹田。
3.食酸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酸味能收敛肺气,辛味则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多吃酸味的果蔬。
4.秋冻
秋天刚至的时候,暑热未尽,早晚温差大,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这时不宜立刻增加衣物。
秋天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更能适应冬季。
秋冻也要适度且因人而异,不能冻得打寒战,老人和孩子则要注意保暖。
5.贴膘
炎热的夏季,人们普遍胃口较差,立秋以后,天气虽热,但人们身上再无黏腻不适的感觉,于是想要吃点好的,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因此民间有“贴秋膘”一说。
贴秋膘最常吃的是炖肉。不过,一来现代人普遍饮食热量偏高,二来很多人本身体重就超标,所以贴秋膘一定要适度,不宜大吃大喝,特别是少食肥甘厚味。
6.忌悲
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器是肺,悲伤容易伤肺。反过来,肺气虚了,机体的耐受能力下降,也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秋天自我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舒畅,切忌悲观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应主动予以排解。
同时,还应尽量收敛神气、平和心态,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岭南初秋天气特点:湿、热、燥
养生:祛湿不能太狠,滋阴不能盲目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张忠德教授指出,立秋后,广东天气仍然炎热,但初秋的凉意越来越浓,夏末初秋之际,早晚温差慢慢加大,但暑湿之气仍重,频繁出现骤雨,闷热潮湿,天气表现为湿、热、燥并重的特点。因此,饮食养生以降暑热、化暑湿、调脾胃的同时,又要润秋燥、养肺阴为原则。
张忠德教授分析,此时天气变化出现三个特点:一是秋燥来了但不明显,暑热仍在,一场雨过,天气仍然有暑湿,只是没有盛夏时那么厉害罢了;二是昼夜温差慢慢变大,可以感觉有了凉意,因此早晚要注重防风保暖,晨起后可以喝一杯热水驱寒;三是空气变得干燥,湿度减低,在饮食上要开始适当滋阴润补。
张教授强调,不同于酷夏时祛暑湿,要把握祛湿和润燥的度,不能吃太多的赤小豆、绿豆、扁豆、薏米等,而学会润秋燥,可以适当吃些雪梨、莲雾等水果,炖些滋阴的汤水,如兔肉汤、鸭汤等。但滋阴力度不宜过大,祛湿又不能过头,饮食要稍稍润补,不能像夏天吃得那么解暑。若是要吃牛、羊肉的话,可以配奇异果、橙子等较润的水果。这时滋阴可以适当喝点甘蔗水、萝卜水或是罗汉果水。
张教授提醒,初秋尽量少吃葱、蒜、韭菜、胡椒粉、茴香等辛味之品,少吃苦瓜、西瓜、哈密瓜、青瓜这类寒凉之品,平时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核桃、无花果、蜂蜜、枇杷、菠萝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燥。
此外,张教授提醒,不要天天喝姜茶,因为姜性温热,这个季节喝多了很容易引起喉咙干、牙龈肿胀。若是喜欢喝红糖姜茶或红枣姜汤,姜和枣要减量或者加一些麦冬、沙参、玉竹这类养阴之品,因为红枣、姜都是温燥之物。但如果是淋雨或着凉后,依然可以饮用姜茶来发散驱寒,但注意生姜量不宜过多。
四种常见“小病”如何对付?
动不动就感冒:气虚
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隔三岔五就会感冒,容易疲倦,怕吹风、出汗多,甚至是一年四季都摆脱不了感冒。张教授解释,这是因为这些人肺脾气虚,表不固。中医认为肺气与脾气是保护人体的防护门,肺脾之气不足,就像保护地球的大气层出现了臭氧空洞,外邪入侵,并且多是风寒,导致感冒常常缠绵难愈。
张教授忠告:注意保暖、适当锻炼
因为室内外温差大,因此,这些人即使在炎热的高温天里也要注意保暖,可随身携带薄外套,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或更换衣服,避免受凉。如今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都市白领,热衷运动健身。但是,运动要适量,运动后不宜用凉水洗澡,更不能喝冷饮解渴,出汗过多可多喝黄芪水补补气,否则会越运动身体越差。
防治:①中药沐足:将紫苏叶、艾叶放入锅中煎煮约30分钟,取汁泡脚,水温不宜过高,浸泡15-20分钟,有温经散寒通络之功。②姜片搓后背:将生姜切成约5mm,直径5-7cm,放入锅中炒热3-5秒,再用姜片搓热后背,有温经散寒之效。
药膳方:太子参炖老母鸡
日夜咳咳咳:风邪来袭
张教授介绍,正气不足,与邪气相遇时势必无力,于是风邪来袭,表现为容易干咳咽痒,一咳就停不下来,并且时不时感到胸闷。很多人分不清咳嗽是寒还是热,张教授说,伴有怕冷、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肌肉酸痛或颈肩部发紧,是寒咳;咳嗽频繁、身体觉得热热的、咽痛、口干口渴、流黄涕、咯黄痰,是热咳。寒咳与热咳病因不同,因此用方也不同,需要区别对待才能好得快。
张教授忠告:不做夜猫子、空调房莫久呆
中医认为晚上11点是阴阳交换之时,经常熬夜会耗尽身体内阳气。但现代人很多养成熬夜习惯,久而久之免疫力下降就容易感冒咳嗽,而且一咳就咳很久也不好。张教授说,夏天适当出汗本来对身体有益,但现在的人却爱享受空调,这样容易寒气入侵,长远来说对身体有害无益,建议平时室内空调温度最好控制在26-28℃,另外,如果整天待在空调房内,要注意早晚换气,并多喝温水。
防治:①中药沐足。处方:艾叶30克,荆芥20克,生姜5-10片,花椒10克。将各物稍浸泡,放入锅中煎煮30-45分钟,取汁泡脚,每次泡15-20分钟,有疏风散寒通络之效。②拍打经络:手腕要放松,用空掌由上到下进行拍打肺经、脾经、肾经,力度由轻到重,以能耐受为度,每条经络拍打15-20分钟。经常拍打有助于防止风邪来袭,减少发病。
药膳方:五指毛桃煲猪脊骨汤、 鲈鱼春笋粥
鼻炎喷嚏频频:病在肺脾
有些人经常喷嚏不断,甚至一打连续十几个,一般是早上、晚上或接触花粉、粉尘、冷空气等过敏原后发作,发得快,也好得快。张教授介绍,这种常被西医称为过敏性鼻炎的疾病,症状出在鼻子,但病根在于肺、脾、肾,肺气是保护人体的防护门,食物由脾来进行加工转化成气血,肾是先天之本,为人体的原动力,当三者出现问题时,便容易出现上述症状。
张教授忠告:护肩颈、睡眠足、盐水洗鼻
如何防治?第一要注意颈肩部的保暖,因为邪气最喜欢由颈肩部进出;此外保证睡眠充足;适当运动,尤其在天气炎热时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宜;平时建议用冷水或盐水冲洗鼻腔,减少粉尘污染,以有效缓解鼻塞、鼻痒等症状。
防治:①中药香囊:荆芥、防风、苍耳子、辛夷花、白芷各80克,桂枝30克,打粉,装入防潮袋,再装入小布包中,临睡时放在枕头旁边即可,有散寒、通鼻窍的作用。②薰鼻疗法:苍耳子、辛夷花各30克,煎煮约45分钟,放到水杯中,鼻孔对着趁热薰,有温肺、散寒、通鼻窍之效。
药膳方:辛夷花鱼头汤
气喘不停:痰在作怪
常年气喘之人,喉中会发出嘶嘶的响声,像是吹口哨一样,严重时稍微动一下都会喘,甚至不能平躺睡觉,并伴有咳嗽、咳痰或胸闷。张教授解释,这是因为痰藏在肺里,当饮食不当、天气及情绪变化或疲劳后诱发,反复发作,常常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两虚。
张教授忠告:不剧烈运动,远离冷饮和过敏原
日常保健方面,每天开窗通风一两小时,不做剧烈运动,可以打太极、练八段锦等;不要贪图一时凉爽喝冰冻饮品,酷夏不要迷恋苦瓜、西瓜等清热解暑之品;远离过敏原,如家里不养宠物、不铺毛毯、远离花粉,不在百花盛开时去赏花。
防治:①穴位按摩:用拇指按揉进行按揉膻中、天突穴、足三里、丰隆穴,力度要均匀,按揉100-150次。②隔姜艾灸:将生姜切成约两三mm厚度,针刺姜片,后把姜片置于皮肤的神阙、命门、肺俞、至阳等穴位,艾绒捏成柱状,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待艾绒烧尽即可,有温肺散寒、补肾定喘的效果。
药膳方:葶苈大枣饮、橘红白果饮
最后,保持好的心情和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远离疾病的关键。■
【来源:生命时报、广东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