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指导:“后高考时期”,4招避开考后综合征
走过紧张的高考,考生们就要进入“后高考时期”。你知道吗,从高考结束到各大院校录取工作结束的这段时间,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与高考期间有增无减。
随之而来的长达3个月的等待时间,又称“后高考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和家长需要评估分数、填报志愿、录取发榜,一环扣一环,大多数考生(包括部分家长)期待中伴有焦虑,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对此,专家提醒,考生一定要注意心理保健,适当调整心态,合理规划暑期生活,避免出现考后综合征。
01
适当放松别放纵
长时间的备考使学生身心疲惫,精神紧张。高考过后,很多考生感到如释重负,会通过上网聊天、网络游戏、同学聚会等方式让自己尽情释放长久以来形成的紧张情绪。
高考过后,考生们可以适度放松一下,但绝不能让放松变成放纵。无节制的生活使生物钟被打乱,可对考生们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温馨提示
考生们适度的放松之后,家长应引导他们尽快回归到有规律的生活,调整心态,冷静思考未来,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作相应的准备。
02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部分考生因为已经适应了长久以来的紧张状态,高考过后的突然“减压”使他们无所适从,再加上对成绩的预测和焦急等待,一下子不知该做些什么。与其焦虑地等待,家长们不如引导孩子们投入一项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如听歌、书法、绘画、外出旅游、学车等,以此来转移考生的注意力,使考后等待期变得充实起来,不再煎熬。
温馨提示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有机结合有助于减轻压力、消除疲劳,同时还会有效转移考生的注意力。对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更应该进行有益的体育运动,以此减轻紧张度。
03
高考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所有人都希望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步入理想大学。但事实是,这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人与名校擦肩而过,也总会有高考落榜生,无缘于大学。
有部分考生因为过于担心考试成绩,整日忧心忡忡,闭门不出。尤其是发挥不理想的考生更容易情绪低落、焦虑不安,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当考生出现情绪低落、心情郁闷等情况时,家长应尽力保持正常状态,既不冷淡也不过分殷勤,以免给考生增加心理压力,还要避免谈及他们敏感的话题,像考试、分数、其他学生的信息,以免引起他们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家长们一定要及时把握孩子的情绪,对不良情绪要及时进行调节,以防患于未然。
温馨提示
家长朋友一定要帮助孩子们明白,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岔路口,而不是人生道路上的终点。高考虽然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但却不能决定人生的高度。
家长们更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高考失利,多跟孩子交流,并及时开导、鼓励他,引导孩子正确调整心态,坦然面对现实,建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以平常心度过“后高考时期”。
04
做好充分调研,理智填报志愿
高考以后,家长要帮助学生开始着手大学选择、出国留学准备等工作,家长不要忘了督促孩子们提前做好准备。一项专业的学习内容、工作领域、职业发展等都是需要提前关注的问题。
虽然说从目前实际状况来看,大学毕业生所从事行业领域,与其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的关联的确是在逐步弱化,但专业的选择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未来就业的心理预期,需要慎重对待。
温馨提示
填报高考志愿一定要注意信心坚毅、情绪镇定,保持良好的状态。考生面对这一重要环节,不要着急和慌乱,要有为自己报好高考志愿的自信心,把一切无关的琐事抛开。
考生填报高考志愿,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分数,要清楚个人的喜好,自己是否具有学科特长,也要明白个人将来希望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恰当的、全面的、有的放矢的分析。个人的喜好与自己学科特长是否一致,个人将来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喜好、学科特长又是否相符,这些问题越早弄明白越好。
高考只是答卷,快乐才是人生
谈到高考,考生和家长都不免紧张。其实,当年许多为人父母的名人大家,面对孩子的升学择校,他们颇为坦然。
因为他们知道,升学、高考不是价值评判的唯一标准,此事只要努力过,便不算有遗憾。更重要的事,是找到心中的热爱,快乐过一生。
前路漫漫,父母的爱,永远是孩子前进的铠甲。
老 舍
“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
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孩子,无论你考多少分,父母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变。
老舍小女儿舒立上中学时,有天回到家突然大哭。老舍连忙轻声细语地问:“咦,你怎么了?”
“爸爸,我数学只考了60分”,女儿噘着嘴抽泣说。
“60分?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嘛,我小时候的数学还不及格呢!”
“真的吗?我可不信!再说,要是我老考60分的话,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考不上大学,你就待在家中好了,我来教你英文。”老舍乐呵呵地说。
▲ 老舍与妻女的合影
老舍早在给妻子的信中就谈到对子女的期望:“我想,他们不必非入大学不可,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
为人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愿望,不是上多好的大学,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希望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平安喜乐过一生。
梁 启 超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教育子女,梁启超主张“趣味主义”。考试分数?不是重点!
“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 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期间,与思顺、思成、思永的合影
原本他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出于对父亲的尊重,她也选择了生物。但当得知女儿对生物兴趣不大时,他急忙写信:
“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启超十分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对孩子说:“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孩子,父母将你带到世上,是希望你能发现生命的趣味,充满激情地度过每一天。你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踏踏实实走自己想走的路,是父母最大的安慰。
▲ 1910年,梁启超抱着2岁的思庄和3岁的思忠
钱 玄 同
“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
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倡导新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对于孩子的升学择校,他也非常民主。
钱玄同儿子钱三强快中学毕业,毕业后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呢?有人建议钱玄同:“你是搞语言艺术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
“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钱玄同笑着说。
钱玄同对儿子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
钱三强认真思考后,说:“爸爸,我要学工!”钱玄同欣然同意。
生命如此之短,父母不必强求孩子活成哪种样子,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才不辜负生命一场。
王 朔
“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这一生,内心强大比什么都重要”
王朔教育女儿的态度颇为潇洒,世人所看重的成绩、成功,在王朔眼里就是个“屁”,他更在乎女儿内心是否强大,是否真正快乐。
“我干嘛不对她宽容?我干嘛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嘛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
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道:
你必须内心丰富,
才能摆脱这些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胸和屁股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 王朔女儿王咪
高考是人生的味道,寒窗苦涩,最终总会有属于你的一份甜。但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而已,更重要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快快乐乐过一辈子,就是给父母、给自己最完美的答卷。
孩子,父母对你最大的期望,是一辈子快快乐乐。不要被世俗眼光所拘束,真正活出自我,活得幸福,对父母而言,就是成功。■
【来源:综合整理自人卫健康、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