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深化医改简报:冼村社区走出中医药特色之路
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广东省中医示范社区”和“广州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一年多来,该中心发挥“小病在社区”的健康守门人作用,突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着力打造中医药品牌,走出了一条低成本、供得起、保公平、可持续的社区医改之路。
一、科学布局,提升中医药氛围
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3年3月底正式开业。一年多来,该中心紧紧围绕中医特色进行布局,科学定位,提出以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为主导,带动其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思路,狠抓环境改造、氛围营造,努力打造中医药示范社区。其中太极阴阳图的展示,以及腊叶标本、液体标本、方剂标本、干标本的展现等等都直观普及中医药理论知识,彰显了中医药文化底蕴。
二、引进名中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心根据高档社区医疗需求特点,推动“中医进社区”,开设“名医工作室”,居民只需交10元一般诊疗费,便可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院的省级名老中医水准(最高挂号费300元/人)的诊治服务。同时,发挥名老中医的学科带头人作用,采用传、帮、带的方式,集中和分散进行针对性培养,优化中医药人才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另外,中心还定期邀请各领域中医专家团队作为师资参与义诊或讲座活动,为居民提供了“最近一公里”的专家诊疗服务。
三、强化队伍建设,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中心建立了医师长期培训机制,主动派送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参加转岗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还与暨大华侨医院、中大附三医院和天河区中医院等大医院签署了专家业务指导协议、对口帮扶协议、双向转诊协议和建设远程心电监测点协议等,建立稳定帮扶关系,畅通患者就医“绿色通道”。
目前,中心努力打造的针推康复重点科室,硬件设施齐全,技术实力雄厚,中医及相关类别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针灸、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牵引、敷贴、熏蒸、捏脊、中医体质辨识、中药面膜等中医药适宜技术20余种,以满足居民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与大型医疗机构相比,社区不但专业技术有保证,而且就诊便利、价格低廉和服务态度良好,便捷、优质的中医药“一条龙”服务深受社区居民的青睐,成为居民的首选。
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医康复科就诊及咨询。不仅改变了他们认为“针灸、拔罐等操作是虐待行为”的想法,而且开始乐于享受这类服务,甚至主动学习一些简易的治疗手法。
四、创新宣传模式,改变居民陈旧观念
除了采用制作宣传折页、海报、横幅等传统宣传方式外,中心还结合目前社会人员结构的实际情况,创新了宣传模式:一是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在健康一百分频道播放中医康复科医师录制的“八段锦”教育视频;二是使用手机短信平台,定时向居民群发有关健康教育的短信;三是创立单位公众微信号,进行健康教育和医讯的宣传;四是善用传统媒体平台,《南方都市报》曾分别在2014年9月1日、22日对中心进行中医药特色服务报道。
五、健全考核制度,提高人员积极性
中心建立了具有导向性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和酬薪分配方案,个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和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职务晋级和奖励的利益挂钩,提高工作人员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促进两者的均衡共同发展。
对基本医疗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采用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指标进行考核;对公共卫生人员的绩效考核,结合预防保健工作,主要采用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指标进行考核;并有导向性的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而非单纯画地为牢的重视基本医疗,忽视了疾病前期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指导。
上述多重举措,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对中心的知晓率,改善了以往居民那种“路近心远”的心理,拉近了彼此“心的距离”,吸引了很多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病人留在社区就诊,放弃了到附近的暨大华侨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市十二人民医院等大医院排长队就医,让地处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内、服务人口5.1万的冼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创下了多项的“零的突破”:从医改初期的9个人,发展到今天的68人;从一无所有的医疗办公设备,发展到今天所有设备基本配备,并且各项业务走上正常轨道;业务量从月收入5万,到10万,到50万;门诊量从当初的每天不足10人次增加到现在的200余人次。同时,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联体的服务模式也正在不断探索中。良好的医改环境和政策扶持,让中心在经济发达的商务区得到了稳健地发展,实现了居民“小病在社区”的愿望,发挥了社区医疗机构在城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的双重“网底”作用,真正当好社区群众的健康“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