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3岁学中医,却成为一代大家!
朱丹溪是宋末元初的一位名医,医术高明,他与李杲、刘完素和张从正并称为“金元四大家”,他本名是朱震亨,丹溪是他的号。
他当年拜师学医的故事,为何会被民间津津乐道流传至今呢?
古人云三十而立
可朱震亨师从名医时已43岁了。
那年他从浙江八华山出发,渡过钱塘江,到了苏州,后来又到了安徽,再辗转到南京,兜兜转转寻访了大半年,直到一天,他来到杭州,有人告诉他这有一位名医叫罗知悌。
那谁是罗知悌?
罗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
他是江南高僧荆山浮屠的学生,而荆山浮屠是史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的学生。
罗知悌虽然是刘完素的学生,但他也旁通金元四大家中的另外两位张从正、李东垣的学说,应该是当时的集大成者。
当然,当时谁也不会想到,金元四大家中的最后一位,就是眼前的这个朱震亨。
那个时候,他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朱震亨在听说了罗知悌的学识后,当即决定,就跟这位高人学了。
万事开头难
想得到大师亲传哪里有那么容易?
文献记载:“蒙叱骂者五七次”
朱震亨:对不起啊,麻烦您了,再给通报一次吧。
门童:去!快滚开!
如果当时朱震亨就这样打退堂鼓了,也就没有后来了。
文献记载:“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步入43岁的中年人却像个小学生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站在罗太无先生的门口,等待他的接见,从早到晚,风雨无阻,就这样坚持了几个月。
一个人可怕的不是有多努力而是可以坚持那么久
试问,鬼知道他之前经历了什么?
让朱震亨可以对学医如此执着?(简直是疯了好吗?要不要那么拼?)
43岁步入中年立志学医,而这之前他都去干什么了?
不幸的童年
这又要从朱震亨15岁时说起,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可他却放弃了科举之途。
因为那一年,家里的男人——他的父亲,大伯,叔叔相继因误诊离世。
这个15岁的孩子不得不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开始“唯侠是尚”的生活,他胸怀正义敢作敢当,成了爱打抱不平的年轻人。
三十而立之年
就这样朱震亨到了三十岁。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命运又一次与中医联系在了一起。
这件事是他的母亲病了,患上了“脾疼”,为了不重蹈15年前叔父的噩梦,朱震亨苦读《素问》五年,终于将母亲治愈了。
什么是孝?朱震亨用行动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而医道的根基是什么?恰恰就是忠孝之心请记住,这是朱震亨能成为一代宗医的基石。
四十而不惑
然后现实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想要的剧本发展下去。
道理是直的,命运之路却是曲折前进的。
这个时候朱震亨已经36岁了。可他却选择拾起15岁时放弃的路,重新回到学校,师从许文懿,学习理学。
许文懿何许人也?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四传弟子。而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是最后朱震亨弃仕从医的临门一脚。
经过4年苦读,已经40岁的朱震亨终于准备参加科举了。
可这一年又发生了一件事,他的妻子戚氏,患了“积痰”病,由于治疗错误,去世了。
从他的医著《格致余论》第一页的序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他记载到:“因追念先子之内伤,伯考之瞀闷,叔考之鼻衄,幼弟之腿痛,室人之积痰,一皆殁于药之误也。心胆摧裂,痛不可追!”
什么意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天爷给朱震亨的打击是残酷的,他最亲近的人几乎全在误诊下离他而去,他的父亲,他的大伯,他的叔叔,他的小弟,最后是他的妻子。
在这个时候,他的老师许文懿终于忍不住发言了,希望他可以从医行善。
终于,这个一代宗医朱丹溪即将出场了。
有着一颗正义,忠孝之心,并经历痛失至亲的朱震亨,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下定决心,一心学医,济世救人,永不放弃。
所以就有了他43岁拜师从医之行,古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再晚的开始也不迟,只要认定目标坚持,终将学有所成。
经典名方: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
防风 黄芪( 蜜灸)白术
虽然只有三味药物,但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诸药合用,补中有散,散中有补,共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效。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肌表卫气不固呢?
一般来说,有如下情况者可“对号入座”:消瘦,容易感冒,畏风怕冷,稍微活动就出汗较多,或患有过敏性鼻炎(如遇冷风即喷嚏不断)等。(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玉屏风散提升人体的“正气”以抵御外邪,是体质虚弱者、预防感冒、过敏性体质者等平素调养的良方。■
【来源: 素问轩】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央视曝光:酵素减肥竟是靠这个!看完宁愿胖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