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咳嗽多痰?芦根来帮忙
转自公众号: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c2ODExMA==&mid=2651027460&idx=2&sn=bd544025e4761b3836616145ba2c32b8
“ 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诗经》里被大家熟知的诗句,里面的蒹葭指的就是 芦苇 。
本文指导专家:陈晓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
《本草纲目》认为,初生的芦苇为“蒹”,开花前为“葭”,花后结果实则为“苇”。
其实,这成片的芦苇不单是一道美丽风景,还能为我们提供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芦根。
芦根又名芦头、芦菇根,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须根及膜状叶,鲜用或晒干。鲜芦根呈长圆柱形,有的略扁。表面黄白色,有光泽,外皮疏松可剥离,节呈环状,有残根和芽痕。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中空,有小孔排列成环。气微,味甘。芦根干品呈扁圆柱形。节处较硬,节间有纵皱纹。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肺痈吐脓,胃热呕哕,热淋涩痛。芦根性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对于咽喉炎症、声带疲劳、肺热咳嗽、痰稠而黄以及热病后的伤津口渴等症,治疗效果都非常理想。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萎缩性胃炎、糖尿病、肾结石、痤疮以及便秘等疾病,还有用于干燥综合征的报道。
有部分省份一直把“苇根”作为芦根的别名,这与广东使用的“苇根”是同名异物。在广东地区,“苇根”的标准来源是菰的根茎。菰是禾本科植物,又叫茭草,其花茎经真菌茭白黑粉的刺激而形成的纺缍形肥大的菌瘿,也就是我们作为蔬菜食用的“茭笋”。“苇根”入药有清热化痰,透表,除烦止渴之功效,用于久热不退,肺热咳嗽,烦渴,小儿隐疹不透,感冒发热,咳嗽。其表面棕黄色或金黄色,断面无环状小孔,外皮不易剥离;闻之亦气弱,但口尝味淡无甜味。但目前广东个别地区还是有以茭笋(即菰)根茎代替芦根的情况,二者来源不同,功效有异,应为两种中药,临床应用中不宜相互混淆或替代。
药 膳
1
芦根麦冬消暑饮
材料:芦根50g(干品),麦冬10g,蜂蜜适量。
做法:将芦根、麦冬水煎3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调匀。
服法:分2~3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效:消热生津止渴、止呕除烦、清心润肺。
适宜人群:适用于炎夏热病伤津,口干心烦者,并可有效预防中暑。
药膳
2
芦根竹茹粥
材料:新鲜芦根60克、竹茹10克、粳米适量。
做法:先将芦根切成小段,与竹茹加适量水煎汁。之后将药渣去除,在汁液中加入洗净的粳米,煮熟后即可食用。
服法:分2~3次服用。
功效:清肺化痰、清胃止呕。
适宜人群:适用于痰热咳嗽,胃热呕吐,心烦者。
药膳
Tips
1. 脾胃虚寒者慎用。
2. 干芦根置干燥处;鲜芦根埋于湿沙中。
3. 以条粗壮、黄白色、有光泽、无须根、质嫩者为佳。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