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学习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篇

【学习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气厥论篇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气厥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五藏六府,寒热相移者何?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原文】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翻译】岐伯说:肾脏中的寒邪转移到脾脏,就会出现痈肿、气虚的症状。脾脏中的寒邪转移到肝脏,就会出现痈肿、痉挛等症状。肝脏中的寒邪转移到心脏,就会出现精神错乱、发狂、胸中隔塞等症状。心脏中的寒邪转移到肺脏,就会出现肺消的病变;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是比较难治愈的死证。肺脏中的寒邪转移到肾脏,就会出现涌水的病变;涌水病的症状是按压腹部不硬,但由于水气停留于大肠,所以行走时能听见肠中鸣响,好像口袋装水一样,这是水邪引起的疾病。

【原文】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疒至)。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翻译】脾脏中的热邪转移到肝脏,就会出现惊恐和鼻子出血等症状。肝脏中的热邪转移到心脏,就可能造成死亡。心脏中的热邪转移到肺脏,转变为膈消病。肺脏中的热邪转移到肾脏,转变为柔(疒至)病。肾脏中的热邪转移到脾脏,就会损伤脾脏的阴气,成为肠癖病,是不可治疗的死证。

【原文】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翻译】胞宫和精室的热邪转移到小肠,则会出现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的热热转移到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造成口腔溃疡。小肠的转移到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造成痔。大肠的热转移到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的热转移到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病,是指常鼻流浊涕不止,如果热邪损伤了鼻中的血渊,可导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是由于脏腑之气逆乱导致的。■

【来源:黄帝内经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