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被便秘、喉咙痛困扰的中国人,越通便秘越重,越清热越上火!

被便秘、喉咙痛困扰的中国人,越通便秘越重,越清热越上火!

前几天,一位妈妈带着2岁半的孩子来看诊。小男孩身高90cm,体重19斤。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个数值是什么形象,就是打眼一看,孩子瘦的就剩了一双大眼睛,特别像非洲难民营走出来的。

就诊的原因是,孩子经常“上火”,具体表现是便秘。

我说孩子太瘦了,这一句话,让妈妈打开了话匣:

孩子从6个月能吃辅食,就开始添加钙铁锌硒各种营养素,但是从1岁开始,就发现他的身高体重发育的越来越慢,更严重的是从2岁到现在,6个月的时间体重长了100克。

这个过程中,妈妈是给孩子各种补充,孩子却频繁积食、便秘,胃口也越来越差。

我问妈妈,每次便秘都是怎么给孩子处理的?

她说,她每天都给孩子吃火龙果,刚开始一吃就大便,但是后来发现吃火龙果也越来越不管用了……

问题来了,孩子吃了火龙果,就能大便,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肯定的说,不好。

这种能大便,只是相对于便秘而言,是大便了,其实是拉肚子了。

火龙果的温度相对于胃中接近40度来说,是凉的;从性质上来说,也是凉性。

寒凉伤中,伤胃肠,胃肠受伤,大便肯定会受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越吃越不管用。

这个孩子的情况,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所谓的“上火”常见的还有以下问题:便秘、口臭、眼屎多、口腔溃疡、流鼻血等情况,而家长的处理办法一派清凉,往往是多吃水果比如香蕉、西瓜,喝凉茶甭管是罐装的还是自制的,尤其是有悠久煲汤史的南方小朋友喝的更多。

效果怎么样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而且很快的,这些上火症状还会卷土重来,甚至越来越频繁。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会经常听到这种声音“我家孩子特别爱上火”。

“爱上火”到底是为什么?

我们先来做个小实验:
如果你手边有杯子,可以去接两杯水作为对比:

第一杯,先接冷水,再接热水
第二杯,先接热水,再接冷水

哪一杯的温度是比较均匀的?很显然第二杯,而第一杯是上面热下面凉。

第一杯就是一个上热下寒的状态,就像是自然界,天上下雨,滋润大地,大地蒸发水蒸气,上升到天空,然后再下雨,这是一个正常的交融状态。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天在上地在下,这个卦叫做否卦,否卦,阐释由安泰到混乱,由通畅到闭塞, 是不好的;

而地在上天在下, 顺应原本的趋势他们就能运动起来,叫做“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叫做地天泰。

有成语叫做“否极泰来”形容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故宫有个殿叫交泰殿,殿名就是取“天地交合、康泰美满”之意。

放在人的身体上,整个身体周遭运作应该是交融在一起的,尤其是在中焦,中焦指的是脾胃,中轴是运作在一起,热与寒交融在一起,而因为脾胃功能弱,就会导致阴阳隔绝,热往上走,寒往下走,上热下寒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热为什么往上走呢?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见过倒着长的火苗吗?肯定没有,所以叫做“火曰炎上,水曰润下”。

清代曹庭栋的《养生随笔》中讲“脾胃乃后天之本”,负责进食、消化、吸收、运化等,直接参与消化吸收营养,转化为气血能量,排出身体垃圾。

咱们中医上讲的脾胃,不仅仅指的脾、胃两个器官,是指具有前面所说一系列功能的系统,比如大小肠、十二指肠,甚至胰腺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属于脾。

小孩子的特点是,脏腑娇嫩,机能还比较弱,脾胃功能偏弱,很容易出现积食、便秘、口臭、腹胀、腹泻等问题,甚至伴随有呕吐、睡眠差(胃不和卧不安)、情绪烦躁等情况。

同时,除了以上能比较明显看都的上火现象,还有一些“隐形”的上火,其根源也是上热下寒,比如越来越多的小儿腺样体肥大、鼻炎、咽炎、扁桃体发炎等。

长期的反复积食,导致脾胃的运转越来越差,形成一个上热下寒的体质。

而脾喜燥恶湿,胃喜暖恶寒,经常用寒凉清热的办法,刚开始有效,感觉舒服,时间长了就会伤到脾胃,脾胃弱了,又会再次出现“上火”的情况,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清热解毒不但没用,反而导致脾胃更虚,身体更差,更容易上火。

像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这些问题,光靠切也没有作用,我们在临床就经常会遇到腺样体肥大手术后出现增生,甚至比原来增生的更大的情况。

那么正治之法是什么呢?

从原因来推出解决办法,很显然,增强脾胃功能,健脾养胃。

日常推拿:

摩腹
以手掌面附着在孩子腹部,以神阙(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摩擦,不宜过重,速度宜快,频率大约每分钟120-160次。

揉足三里100次。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温脐法:

从药店买艾叶或者艾条的艾绒、花椒与桂圆、稍宽一点的医用胶布。

做法:
1.花椒压碎备用,
2.挑一元硬币大小的艾叶,搓成艾绒了,或者用艾绒
3.取一颗桂圆剥壳去核,将桂圆肉用手直接撕成细小的碎片。
4.艾绒、适量花椒粉与桂圆肉一同混合
5.塞到肚脐眼上用医用胶布粘住就OK了(建议睡前用)。

一次只要一指甲盖大小,能盖住肚脐眼就行了,剩下的留到第二天再用,不会影响效果。

用温脐法后大便增多、变臭、口渴、睡眠增多,都是好现象。

中成药:

小建中颗粒源自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原方
桂枝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有人会问,孩子经常“上火”还能吃这种温性的药材吗?像桂枝、生姜、大枣都是温性的。

其实这个方剂中桂枝和白芍在1:2的比例下,实现了快速的流通、让中轴运动起来,这样就能实现养脾胃的作用,“上火”自然就随之慢慢的减轻了。

另外,一个更好的理解方式是,白芍和桂枝在这个比例下,能加快静脉血的回流,这一加快使得新鲜的静脉血不断参与消化吸收,完成建中养胃的目的。

小建中汤的生姜起到了升散的作用,气机运动,浊气得降。炙甘草保水保津液,大枣缓中,胶饴(临床上可用生麦芽代替)起到了补津液,滋养脾胃的作用。

小提示:如果孩子有便秘,可以先用苹果水或者麻仁润肠丸缓解

想要从根本上杜绝“上火”除了上面的治疗方法,日常养护也非常重要。

1、学会引导,不要让孩子饮食不节制。

《育婴秘诀》上讲“小儿无知,见物即喜,岂能节之?节之者,父母者”。

很多家长看到小孩子要东西,就觉得他想吃,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好奇。

所以家长的控制、引导很重要,“若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缺这个缺那个,孩子身体好与不好,都会想着“给孩子吃点什么补补”。

但是很少有人会想到,现在的生活条件一般都不差,孩子并不是缺什么营养,而是缺少消化吸收这些营养的能力。各种补补补,也是造成孩子积食、便秘的常见因素。

另外一个需要提醒的是水果,小孩子天然对甜食没有抵抗力,吃起水果来不知饥饱,而且水果温度偏凉,吃多了很容易伤到脾胃。在吃水果之前也尽量能用热水烫一下。

2、日常水分补充很重要。

所谓“上火”,还是有虚热在,有水才能灭火,尤其是开始吃辅食之后,小宝贝的水分就要注意补充了。

这个水分不仅限于白水,米汤、米油兼能养胃,效果更好。当然一定要喝热的!

#中医公开课#

手汗、脚汗频出
半夜睡醒发现床单都被汗浸湿了
吃了顿饭好像洗了次澡?

扫码关注【守正助手】
听听辛卯老师帮你讲解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