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杂谈:“核起而赤”为细菌感染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有这么一段:“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其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此处烧针,《医宗金鉴》认为同温针,考《伤寒论》太阳上篇有:“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引王纶《明医杂著》:“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之,多取效”
据此,温针即现代的温针灸。
烧针不完全同于温针,据母亲言,早年多病,曾就诊于一针灸师,将针身用绵油灯烧红,然后迅速刺入体内,不觉太痛。这种方法才算是真正的烧针。
古人没有无菌观念,进针前,也不一定进行皮肤消毒,将针烧红,如同烧伤,难免会引起感染。
“核其而赤”显然是细菌感染所致,与奔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或许是患者对“核其而赤”这一现象不了解,过度恐慌所引起。
《伤寒论》限于当时的条件将“核其而赤”的原因解释为针处被寒,是无可厚非的,起码认识到与针刺有关,是十分正确的。
可是,时至今日,《金匮要略讲义》五版教材,也随文敷衍,是不可取的。
《讲义》说:“病因发汗后,烧针令其汗,汗出多而阳气受伤,寒邪从针处侵入,阴寒内盛,上凌心阳,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至心下。”
正如陆渊雷所批评的那样,生当科学昌明之时际,反导后学于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