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宗瑞谈学中医的三大阶段
我最早知道黎崇裕(网名:黎小裕)先生是在黄煌老师的经方医学论坛上,他发表了有关心灵创伤脉象的帖子。我当时认为这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医,不然怎会对脉的体会如此细致入微。
一直到他的大作《小郎中习医手记》出版,我俩并没有机会见面。2011年5月12日,我在从珠海去广州的路上,见到了小裕,并获赠《小郎中习医手记》。原来他是一位风流潇洒的英俊青年,书如其人,十分养眼。
前几天小裕又寄来了他的新作《一个青年中医之路》,我能先睹为快,实乃幸事。
与《小郎中习医手记》相比,确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资料详实,意境高远,在下受益匪浅,深表谢意!
中医之学贯通天、地、人三才,天、地为“体”,人为“用”。中医之书籍虽多,但多数是言“用”的,只是偶尔夹杂一点儿“体”。
因“体”超越语言文字,超越逻辑,超越常理。所以,当我们遇到古籍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地方,可存疑,不可轻意否定。
不然,则永远只在“用”上流转,得不到“体”。“体”不全在书本上,却有意无意地散落在民间,掌握在一些“平常人”的手上。
从《一个青年中医之路》可以看到,作者的治学态度,不管庙堂、民间、经方、时方、验方、怪方,兼收并蓄,这一点尤其难得,值得我们学习。
中医的学习大约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初学中医的阶段,想必第一次从事中医的人都有深刻的体会,不多说。
第二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不懈地努力,或经明师指点,或读书自悟,在临床上尝到了甜头,甚至见证了中医的神奇。
从修行的角度讲,得到了受用。不是初起时单靠信心和毅力支撑着。只有有了受用,才会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若没有受用,单靠信心能支撑多久?
第三阶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或诊断,或治疗,对某一方法,运用纯熟,或者对某一疾病,有独到的认识和疗效;
乃至著书立说,成为一方名医,也有很多粉丝和徒众。其中也不乏昂头戴面、自谓天下无双者。这应该是许多中医学子梦寐以求的事。但这是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呢?不是。
这一阶段,有点类似卧轮禅师的境界,《六祖坛经》里讲,卧轮禅师有一偈:“卧伦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一听,便知未悟,于是合一偈:“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正是有为和无为的区别,中医绝对是无为的。《楞严经》说:“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正是对这一阶段学人的有力棒喝。
孙真人也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话虽如此,也只适合自我反醒,不宜堪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