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药三分毒”的真正含义你一定不知道,不信来辩解~
总听别人说“是药三分毒”,少吃药,多运动。对此,小编表示不理解,红枣是食品也可以作药,那红枣也有毒??药食同源中的中药材又肿么说?下面带大家揭秘“是药三分毒”的真实含义。
该相信谁?
一直会流传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包括中医里的 “十八反”、“十九畏” 、“细辛不过钱” ,还有关于原方剂量等等问题 。很多都只是听说过,但是都不能够真正的究竟~
之前我们小道经方 经常有一些独立的 系统的观念发表到 《今日头条》中,因为今日头条不像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有些都不太了解咱们的理论,然后看到文章,就各种质疑,很多人也说,听了这个听了那个,都不知道该信谁了。
其实 一些观念性的内东西想要弄明白,就得从根儿上去找答案。再一个就是举出反例,推翻以前的观念。
追本溯源——“是药三分毒”
追本溯源,“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出自哪里?
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自序。全句是“凡欲治病,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耳,是药三分毒”。
有些事情可以顾名思义,但是有些事情,顾名思义就错了 ~
在中国古代,把所有的药物都叫“毒药”。在《周礼.天官》这部书中就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这个“毒”是指药物的偏性,偏性,偏性!!!
相对于食物而言,药物的偏性要大于食物。而生病就是身体发生了“偏”,需要用药物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
因为不明白,所以就用自己的思想去判定这个意思。其实错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脾胃虚寒,大方向上用温热的药治疗,这个偏性就是它的毒性。
西医的副作用 咱们就不用提了,本身看待问题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而精准的中医用药不会有任何的副作用,只有正作用~本身就是用药物的偏性来治疗身体的偏性。
你还有这样的质疑吗?
另外,关于细辛和附子的问题,很多人也有很多质疑。
关于细辛~
细辛曾经在宋代摊上大事了,出现这个错误,讲话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看守犯人的,有一个犯人自杀了,发现旁边放的一些药,经他鉴定认为是细辛粉,所以后世从此就流传了“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这一说法。宋代陈承《本草别说》一书:“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用即气闷塞不通者死”。中医药界目前还在延续着此说法,逐渐成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一条清规,一是医生不敢用,而是敢用的药店也不让你用。那么细辛真的有这么可怕吗?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细辛的方剂有20首之多,例如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等,其用量多为三两,也没说什么禁忌,按照汉代的剂量考证,一两约15克,经方用量细辛可达45克之多~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其中记载: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延年。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细辛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
关于附子~
很多人“谈附子色变”,是基于附子反应。但是咱们如果弄明白附子是如作用的,就不会纠结在这个地方了。
附子本身有通经脉的作用,如果这时候津液跟不上,很容易造成头晕、身体发麻等不适感。就好比是河渠原先是堵的,但是现在通开了,水就会显得非常少了。咱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所谓的附子反应,只是气脉通的过程中,津液相对不足的表现。
附子的作用是恢复功能,振奋机能的沉衰,当然可以长期吃,只要用的好,完全不用担心伤肝伤肾,“是药三分毒”的问题~归根到底,不是枪不好,是到底会不会用枪的问题。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想走近经方的世界,优酷视频《小道经方》等你来学习~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
小道经方QQ贰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