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常备这一味中药,偏头痛从此远离
据说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采集药材。
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青松林内歇脚。
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
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
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
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
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
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
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
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山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
药王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
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
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川芎小百科
【来源】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行散,入血走气,上行头目,下走血海。散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治血瘀气滞诸痛,兼寒者最宜,被前人誉为“血中之气药”。
治头痛。
属风寒、血瘀者最佳,属风热、风湿、血虚者,亦可随症酌选,故前人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言。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主治病症】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难产,产后瘀阻腹痛。 2、胸痹心痛,胁肋作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与用量】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升散,故阴虚火旺、气虚多汗、气逆呕吐、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均不宜服。 【产地】主产于四川、江西、湖北、陕西等省区,多为栽培。
【采收加工】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茎叶及泥土,晾至半干后再炕干,撞去须根。【真假鉴别】 正品川芎:以个大、质坚实、断面黄白、油性大、香气浓郁为佳。 中药材: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环呈波状。
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饮片:为不规则厚片。外表皮黄褐色,有皱缩纹。切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具有明显波状环纹或多角形纹理,散生黄棕色油点。质坚实。
气浓香,味苦、辛,微甜。 伪品:1、藁本: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多横向生长,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皱缩有沟纹。
上侧具有数个较长的茎基残留,茎基中空有洞,表面具纵直沟纹,外皮易剥落;虽亦质硬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或黄白色,无油点;闻之清香气较淡,无川芎的特异香味,口尝味苦略带辣味。 2、抚芎:伞形科植物抚芎的干燥根茎。呈扁圆形结节状团块,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茎痕,在根茎上略排成一行。香气浓,味辛辣,微苦,麻舌。 3、东川芎:伞形科植物东川芎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川芎相似,为不规则团块状。长3~10cm,直径2~5cm。暗褐色,表面有皱缩的结节状轮环,断面淡褐色,有特异的芳香,味微苦。【临床配伍应用】 1、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
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2、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病症。
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朮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