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学会放下,有求皆苦 无欲则刚凡是人,处世都有所求。
有了所求,就有所欲。
换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
有求就有得失、荣辱之患;有了得失、荣辱之患,便有佛说“求不得苦”的苦恼悲忧了。
所以孔子也说:“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如果把孔子所指的这个意义,与佛法的精义衔接并立起来,便可得出“有求皆苦,无欲则刚”的结论了。(《禅话》)
人最爱的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会如此爱惜生命?
这就是欲的本身,“爱欲为因,爱命为果”,二者互为因果,而循环不已。众生爱己命的欲最严重。
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忘掉“我”,结果忘不掉,空不掉,“爱欲”之故。
所以,以人类文化来说,爱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现象。若论及爱情的哲学,爱情的出发点如何?
是不是自私的情欲与贪念呢?喜爱异性,以及喜爱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轮转生死的原因。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有了爱欲之心以后,更产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后,合于我心意的就是顺境;达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违境。
顺境时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违境就产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来的,与欲相违,或是欲望不满足,便耿耿于怀,浑身不自在,所谓“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这世上有几人不为自己的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笼呢?(《圆觉经略说》) 人一生都是忙忙碌碌,就是劳生。
道家的文学还有个名词叫做“浮生”,大家都读过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个“浮生”的观念与名词是由道家来的,和“劳生”是同样的意思。
人为什么感觉到生命是劳苦的?不管贫富,天天努力争取、忙碌的对象,最终都不能真正的占有。
一个富人,了不起每天进帐有一千多万,不过搬来搬去,也不是他的。
所以物质世界的东西,必定不是我之所有,只是我暂时之所属。
与我有连带关系,而不是我能占有,谁都占有不了。 有些人用不着读书,从一些现象,就可以把人生看得很清楚。
只要到妇产科去看,每个婴儿都是四指握住大拇指,而且握得很紧的。
人一生下来,就想抓取。
再到殡仪馆去看结果,看看那些人的手都是张开的,已经松开了。人生下来就想抓的,最后就是抓不住。(《论语别裁》)
司马迁《史记》上提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我们看这个世上,每个人外表看来好像没怎样,平平安安活着,其实内心却有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为了生活争名夺利,一天混过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这真的很快乐、很满足吗?(《老子他说》) 有名与有钱,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
但是世界上的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和权位,怎么说也是白费的。只有在名利、权势上亲身打过滚的人,才比较清醒了一点。
但是,都是已经到了“尸居余气”的时候,虽然清醒了,太阳就立刻要下山了!(《原本大学微言》) 倘使真正诚心学佛修禅的人,则必有一基本的人生观,认为尽其所能,都是为了偿还宿世的业债,而酬谢现有世间的一切。
因此,立身处世在现有的世间,只是随缘度日以销旧业,而无其他的所求了。
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以及“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乃至孔子所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都是本着同一精神,而从不同的立场说法。
但是后世学禅的人,却以有所得的交易之心,要求无相、无为而无所得的道果,如此恰恰背道而驰,于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就难以避免了。(《禅话》)
人要到“无欲”则刚,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
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
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 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
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
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做顶天立地的人。(《论语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