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气,其实就是表型组学,可以解决当代科学的很多大难题!
前段时间,上海中医药大学某位专家跟我说,现在兴起了一股新的学术热潮,这个学术热潮就是所谓的“表型组学”,这种表型组学是基于我们前期的基因组学的研究而发起的学说,这个名词其实并不是太有创新,只是一个星概念而已。
在遗传学领域,表型组学的另外一个名词就做基因选择性表达,由于基因的表达分为转录、翻译,所以又有所谓的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等,那么表型组学其实就是一种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我们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这个基因水平上获得一定的认知,现代科学在进步,但是中医的理论之中有没有类似的理论和相关的操作呢?
黄帝内经并没有吸收唐宋以后的学术成果
如果我们的眼睛只是聚焦在《黄帝内经》之中,则这种学问自然是很难发现的,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眼光放到整个中华文化的版图之中去看的话,就会发现,其实所以的化气,还是跟所谓的表型组学很搭的,我们一直认为《黄帝内经》是最高经典,但是忘了中国的哲学也好,中国的术数也好,经过千年的发展其实有了很大的进步,而我们的所有医家的眼光一直盯着《黄帝内经》还有伤寒论,忘了吸纳宋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的精华,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中医之中没有现代基因所表达的这些内容。
实际上,不管是我们的研究到达了什么水平,中西方之间的研究都是共通的,只是我们的胸怀是否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而已。撇开《黄帝内经》不说,从其他的学说中,挖掘现代的表型组学对应的内容,会发现治疗疾病确实可以寻求到突破,但是我们如果在思路上能够扩展,治疗疾病的方式和方法也许就会多很多。
不能一味的崇古,中医总体来说还是不断的进步的
其实在中医界,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经典著作离我们的时间越短的朝代,留下的著作越多,这当然有时间因素的存在,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提现,其实明清两代的学术发展,还是非常可观的。
表面上看,明清两代的学术与当时的学术发展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知道明清两代的学术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可以相通的,特别是中国数术的发展,跟中医有了合流的趋势,比如张景岳的学说,其实很多来自术数。
就一个例子,我们高级班有个学员的孩子,硕士研究生了,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抑郁症,老是各种不乐意,也不见人,白天睡觉,晚上熬夜,也不吃药,这种病其实就很难整了。后来经过一分析,本身就是水木太过的体质,刚好缝2020年,这就抑郁了。对于不吃药的患者,我真的是没有办法了,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看看他们家的问题了。
不知道是何原因,她们家的主卧是东南角,所以女孩子住东南角,其实这个是很不利的,这种环境下,还有本身的体质加在一起,自然就会得抑郁了。后来,让孩子搬了一个位置,一个月就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四个月后就痊愈了。
当然,这种案例我们其实很多,但是公众号因为是公众性的,所以不便分享太多,一直也没有太宣传,但是这个案例我其实就是要搬出来说,说明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个要说明的问题,其实就是中国的学术经过了唐宋的发展,其实有很大的进步,甚至到了清代,也有很大的进步,我们一定要捡起来,不能眼睛里只看到两汉的光辉,只看到唐代的光辉。
第二个事情就是,我们在治病的时候,其实一定要明白,人类只是反应了时间和空间,所以最好的治病的方式就是利用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够不吃药就能痊愈。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这个去治疗,有一些疾病即使我们用了这个方法,也只能改善,并不能完全治愈,这就是另外一个更加深刻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