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五运六气进阶之——经文串解(一)

五运六气进阶之——经文串解(一)
前面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五运六气中经常用到的内容作了基本介绍,还有同道希望能继续,想了很久,试着做一些深入的努力,串解经文。

串解经文是很有难度的,著书立说很难,但是串解经文更难,历史上有很多人对黄帝内经进行过注解,都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很多内容依然不是很明白,这就表明在注解黄帝内经的时候还有很多东西是没有弄清楚的。

所以串解经文,就有点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过还是愿意犯错,愿意在犯错中取得进步,所以息前向后,决定花一点时间仔细认真地解读一下《七篇大论》。

七篇大论首先从《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开始: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天有五行御五位,关键在一个御字。比如人御马,那么是人作为主导,可以指导马行走的方向。而五位是什么呢?五位是东西南北中,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天的五行,就是天的五种运动状态,这五种运动状态又是由五星影响的。天的五行在五位上展开运动,就会形成风寒暑湿燥火,这就是后面所谓的“东方生风”“南方生火”等的由来。
同样,人也有五脏,作为整个人体的重心,他能“化”五气。这个就有意思了,关键是化。何谓化?化的原始的意思是货币增值。或者说是利息,对于人来说就是余气。比如肝的余气是什么?是怒。人的五脏就是能把这五气化生出来。这些黄帝在原来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所耳闻,所以总结的非常凝练。其实黄帝代表的是当时的流行的观点,代表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践行者。
“五运相袭”中的袭字非常重要,说文解字段注云:小斂大斂之前衣死者謂之襲。五运相袭其实就是金运死了,水运就覆盖上去的意思,这是一个时间概念。五运之间的相互交替不会出现乱子,五运终天,一年又一年,我是知道了。但是问题来了,这个怎么和三阴三阳合在一起呢?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鬼臾區作为皇帝的启蒙老师,在当时是比较有名的巫师,其实这是一种托古之作。具体的概念不需要去探究太多,不然会一头雾水。
他觉得这个问题是非常就跟结底的问,于是就有了这个非常有名的论断。“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五运阴阳,何为五运阴阳?这五运阴阳其实是取法于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后面的大论也会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很多涉及科学的词语词源很多是来自于天文学的。因为古代最讲究的是道,而道很大程度上是在讲天道。五运,阴阳,是什么?是天地运行的道路,是万物生长的规矩,也是变化产生的原由,也是神明产生的根本,所以不可以不通晓。
后面接着就是“故”,为什么五运阴阳会与后面的生、化、变、不测、无方产生因果关系呢?根据下文所讲为变化,为神圣,前面的断句应该是“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也;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之所以有变化产生,是因为有不变的东西在,纲纪就是不变的东西;为什么会产生神明?因为有生死在,而不言生“死”,言“生”“杀”。
物从没有到有,就是化;从极盛转变就叫做变。何为测?度深所至之为测,所以阴阳都不能测的东西就是什么?是“神”。五运上面是阴阳,阴阳上面是什么?阴阳上面就是神。
何为圣呢?说文解字谓之“通也”,如果神可以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发挥其作用,那就是圣。

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在说明白了变化,阴阳,神圣之后,继续说变化之用是什么?在天而言,则是“玄”,是生长万物之源泉,在人是什么?则是道。在地是什么?就是化。地能够长出无味的东西,人有智。后面当有衍文,玄字为衍文。
断句应该是“夫變化之為用也,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然后就有了下面的一系列,这些才彻底解释黄帝的问题,“五运如何与三阴三阳相合”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说白了,三阴三阳是天上的气,五行呢则是地中的形。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