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大师?
如果有一个学生突然跳到你面前,问:如何培养大师。作为人民的教师,你会怎么回答?
首先我会觉得这个学生很有追求,他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师,你能不能顺便把我也培养成大师呀。但是,大师的培养却不是那么简单的,这也是现代教育一直受到世人诟病的原因。
1700年前,魏明帝对当时的吏部尚书说:“得其人与否,在卢生尔。选举莫取有名,如画地做饼,不可啖也。”当时以陈群设立的九品正中制作为选举人才的方法,时人很多诟病,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不过当时的吏部尚书卢毓却是一个明白人,他说:
“名不足以致异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当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识异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为职,但当有以验其后。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试以功。今考绩之法废,而以毁誉相近退,故真伪混杂,虚实相蒙。”
卢毓说的是大实话,如果一个人不看别人对他的评价和文笔如何,我们怎么样才能评价一个人呢?再次,高端人才并不是一般人可以识别的,自己没有卓识远见,怎么能识别有卓识远见的人才呢?没有达到大师的水平,如何能识别大师的手段?
同样,现代也一样,很多人在抱怨,世间没有大师,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如果自己是大师,只要有一个大师出现,就会被你发现;如果自己都没有大师的见地,就算大师如过江之鲫,你还不是认为就是一个疯子么?
虽然,我还是想探讨一下,如何培养大师。
大师的存在,其实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是这个时代人民的悲哀,正如元好问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没有安史之乱的社会大变革,就不会有杜甫这个时代的大诗人。没有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就不会有孔子学说的兴起;没有战国时代的杀人盈城就不会有孟子的言必称尧舜的仁义学说的弘扬;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乱、礼崩乐坏,就不会有王弼横扫儒教开辟一个时代;没有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形成就不会有莎士比亚的享誉全世界,没有德国的社会大变革,也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更不会产生那么多大师级人物。
培养大师,必不可少的是时代,一个大的时代产生大的大师,一个小的时代产生小的大师,比如同样是诗人,李商隐与杜甫就不一样,杜甫是大诗人,李商隐只能算小时代的大诗人,小时代没有见过大的世面,大时代的胸怀也不会局限于某个小的范围。比如我们中国有很多大师,英国有很多大师,德国有很多大师,但我们从来没有听说韩国有过什么大师,也没听说马来西亚有过什么大师,很简单,小国没有引领过时代,没有为这个世界带来一个大的时代。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馀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红楼梦》的开辟,贾雨村与甄士隐有一段很精彩的对话,贾雨村说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平凡人,偶尔会出现一些大贤人和大恶人,大贤人则是应运而生,大恶人则是应劫而生,没有一个大师是出生在一个平凡的时代,没有一个平凡的时代会产生卓而不凡的大师。
时代造就英雄,反过来英雄也会造就时代,英雄如何造就时代?
我们不妨看看近代的德国,西方思想界从十八世纪开始就被德国统治了,十八世纪是哲学的世纪,也是德国的世纪;十九世纪是历史学的世纪,也是德国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科学的世纪,其实还是德国的世纪;德国给这个世界贡献的除了两次世界大战,还有的就是统治人类精神的思想,产生了无数的大师。
德国的教育开始九年都是语言训练
德国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多的大师?其实可以从他的教育中找到答案,德国的现代教育的鼻祖。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教育在于德国学生入学之后,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课程就是语言学,如他们的九年中学教育大多数时间在学习希腊语、拉丁语、还有几种现代语言。语言的培训其实就是最好的思维培训,语言也是最好的传播工具,语言也是最好的思维工具,中文与英文的差别与其说是文字的差别,不如说是思维的差别,学会了多种语言也就意味着会用多种思维来思考这个世界。
当我们习惯用一种思维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成了专家,比如中医,从天上的飞鸟到地里的蚯蚓,从风寒感冒到癌症,我们都用一套理论思考,于是我们成为了一个专家,而并非是大师。
当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时,我们获得了不同的信息,得出了不同的信息。同样是流行性感冒,中医说这是外感风热,需要吃上一点疏风解表的药就好了;佛家说,你这是前辈的夙业,需要求自本心,不可有妄念;现代科学会讲,你这是感染了病毒,西医没办法,只能让他自愈吧。
所谓的大师是什么?记得某位著名学者对大师的定义是:在某几个学术领域达到一流水平。一个大师首先是玲珑的,可以八方看世界,大师的眼界肯定是多彩的,比如孔子为什么是大师。
有一次樊迟问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之以礼。有一次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孔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同样一个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除了很多答案,如果我再去问,估计孔夫子还会想出一种答案。
这就是大师,大师的内心世界是色彩斑斓的,能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所以他也能发出斑斓的色彩,照亮世人行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