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冻”有讲究,这几个部位绝对不能“冻”
肿瘤二科 刘妍妍
春捂秋冻
怎么“冻”,你“冻”对了么?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这个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秋冻”有讲究10℃左右当结束
秋季是夏季与冬季的过渡期,天气由热转冷,秋冻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便应付我们更为残酷的严冬。如果此时过早穿上棉衣,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9—10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虽降至10—20℃,但一般还是“凉而不寒”,过早地穿上厚衣服,便无法让身体得到锻炼,不能很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调节体温的能力就下降,人体的抗寒能力随之下降,这就很难适应寒冷的冬季气候,所以适当地“冻”一下身体,会增加皮肤和粘膜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人体的抗病防病。
01
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有些部位绝不能“冻”首先是头部,秋季不宜晨起洗头,否则易受风寒。
其次,颈部也要注意保暖,否则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
第三,腹部保暖至关重要,因肚脐皮下没有脂肪,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容易腹痛腹泻,长时间受寒,容易导致宫寒、痛经等,甚至不孕。
第四,关节应格外注意,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出现发凉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引起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第五,脚部保暖保健康,因为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一般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
02
那些人不宜秋冻?
1.心脑血管病人: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症状,甚至还会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危及生命。
2.哮喘、支气管炎病人:哮喘病人对季节气温、湿度的变化极为敏感,抵抗力弱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一些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本身气道的防御功能较差,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大大下降,被病菌病毒入侵后易引起感冒、咳嗽,还会引起扁桃腺炎和肺炎。
3.胃病病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特别是冷空气骤袭了胃肠,如果防护不当,就会使旧病复发。
图片:摄图网
侵删请联系微信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