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于补血的8大中药材,气色不好的女性朋友记住了!
血虚指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以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为常见证候。本证多因饮食不调,劳倦过度,情志不遂,失血过多,久病不愈或素体虚弱所致。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脉细等证候。
今天老刘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于补血的中药材,以供大家参考!
1、熟地黄
【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归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内服:用量10~30克,或入丸、散,或熬膏,或浸酒。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
2、鹿茸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咸。归肾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阳药。
【临床应用】用量1~2克,研末冲服或入丸散,亦可浸酒。用治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赢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研末冲服
【使用禁忌】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中火盛,肺有痰热及外感热病未愈着均禁服。
3、当归
【性味归经】性温,味甘、辛。归肝经、心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6~12克,煎服。用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使用禁忌】热盛出血患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4、黑芝麻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肝经、肾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肝肾不足、风痹、瘫痪、妇人乳少。
【使用禁忌】便溏者禁服。
5、桑葚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酸。归心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生津润燥。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水煎服。用治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血虚便秘。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
6、白芍
【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酸。归肝经、脾经。
【功效与作用】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4.5~9克,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头痛眩晕、胸胁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
【使用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虚寒证不宜单用。
7、白首乌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微苦。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补肝肾,强筋骨,益精血,健脾消食,解毒疗疮。属补虚药下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内服:煎汤,用量6~15g,鲜品加倍;研末,每次1~3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主治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头晕耳鸣,心悸失眠,食欲不振,小儿疳积,产后乳汁稀少,疮痈肿痛,毒蛇咬伤。
【使用禁忌】内服不宜过量。
8、阿胶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肺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补血滋阴、润燥、止血。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血药。
【临床应用】用量3~9克,烊化兑服。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往期精彩回顾:
虚不受补是什么道理?为啥虚还不能补呢
气血两虚吃什么补最快,补气血最快最有效的药和汤
鼎鼎有名的补肾阳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