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阳交”
有些患温热病的人,出汗以后又常常出现身体发热,脉搏躁动并不因为出汗而减弱,胡言乱语,不能吃东西,这是什么病呢?
这种病叫“阴阳交”,患这种病的人一定会死。
人能够出汗的原因,是食物进入胃中以后,化为水谷精气,精气旺盛,才能出汗。热病后期人体的精气与病邪互相抗争而出汗,说明病人的精气战胜了病邪。现在出汗以后又发热,是邪气亢盛的缘故,不能吃东西,则精气得不到补充,倘若热邪长期停留于体内,病人的寿命便不会长久。而且《灵枢?热病》中已经说过,出汗后脉象仍然盛大、躁动不安的病人,难免会死。现在脉象的变化不因为出汗而平静,这是由于精气不能胜过邪气的缘故,所以病人会死,这是很明显的。语言狂乱,表明神志失常,神志失常也是死亡的征兆。现在见到三种死亡的征兆,而看不到一点生机,所以,虽然在出汗后热度稍有下降,但最后仍然难免会死。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往期精彩回顾:
这两个老中医用了几千年的中药名方,最适合气血两虚症
黄精丸只有两味中药组成,治疗气血两虚,面黄肌瘦者效果显著
「阴阳双虚」体质用药,这篇文章说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