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别只说「孩子太小,长大就好」,宝宝下次哭闹可以这样解决

别只说「孩子太小,长大就好」,宝宝下次哭闹可以这样解决

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教育:
"孩子还小,长大就好。"
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过甚至说过,这话其实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家长为自己的不教育开脱,比如,孩子想干什么,就说"不用教,孩子长大就会了";另一方面是家长心疼孩子,无差别的袒护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调皮捣蛋,觉得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

以上两种情况,无论选择哪种,结果都不是很好。因为,教养、规则意识、行为习惯,是需要从小养成的,并不是等孩子大了蹭的一下发生巨变。那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长大的孩子"呢?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会告诉你答案,下面看文章吧。
以下正文: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外面时,孩子撞到人,老人会边道歉边说「孩子还小,你多担待不要计较」。

在家里时,孩子哭闹,父母想管教,老人就来拦着说「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一句「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似乎变成了孩子的保护伞,不少家长对此产生疑惑:

老这样会不会惯坏了孩子,养出「熊孩子」?

孩子的成长问题真的存在「长大就好」吗?

孩子是不是「长大就好」
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孩子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了解规则

蒙特梭利说:

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它不是通过聆听词汇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特定的环境内汲取经验得到的。

因此,环境里有什么,孩子就吸收什么,获得什么。

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孩子需要等到 10岁之后才能真正到达自律道德的阶段。

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尔伯克指出,孩子在0 ~ 9 岁时处于前习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行为决定,取决于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和违反规则带来的后果。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从这点看「孩子还小,不懂事」确实是有一定道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无法自律,但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却可以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从中获取成长所需要的动力。

例如,孩子弄坏了别人的东西,如果父母及时地引导孩子道歉,孩子会了解到行为的后果,为后续的规则内化提供支持。

育儿需要规则,也需要「有限理性」

著名的诺贝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 A 西蒙曾表示,人的理性都应该是「有限的理性」,即面对问题,只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而这种「有限的理性」,也是我们俗话说的「抓大放小」的智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从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各种问题的互相包裹。

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一次性、无差别解决。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拥有自我纠正问题的机会。就像蒙特梭利曾说:

要追求完美,我们就必须注意自己的缺失,因为只有矫正了这些缺失,我们才可能自我精进。

因此,面对孩子的行为,我们应该将问题单一化,设立自己的底线。

对于原则性问题(例如打人、骂人、推人等),不纠结原因,果断阻止发生,让孩子了解行为后果。

至于非原则性问题,则应该引导孩子自我发现问题,自我纠正。

例如,孩子小时候害怕打雷闪电,不管大人怎么说都怕,就不属于原则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着眼当下,温柔的抱抱他,帮他捂住耳朵,告诉他爸爸妈妈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持续这样下去,你就会发现,孩子某天就不再那么害怕,因为孩子会从你安定的情绪中学会面对雷声。这种「学会」,就是孩子的自我纠正和自我成长。而「害怕雷声」也就在孩子的成长中得到了解决。

其实,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发展性的问题,在时间的长河中能不能靠孩子的成长来解决,取决于大人的原则和态度。孩子既需要家长的耐心教导,也需要家长通过「有限的理性」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如何培养一个真正意义上
「长大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博士后 Jeffery Arnett 曾做过一个研究,针对如何定义「长大、成熟」,研究调查了 300位来自世界各地 18~29 岁的人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最后达成共识的有三条依据:「独立做决定、独立自主」「自己承担行为后果」「经济独立」。

可以看到其中两条依据都指向了独立,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孩子更独立地成长呢?

两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于人来说,生理独立是心理独立的重要推动。

当孩子可以自理身体时(比如说可以自己洗手、自己擦嘴),他们会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心里会感受到独立带来的喜悦,会越来越自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则可以采用「一『支架』二『避免』」,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支架」指的是成人不直接帮忙完成,而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搭把手,给予孩子适当指导。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孩子的很多关键能力都来源于与成人之间的合作和交谈。通过合作或交谈,孩子会将这些信息内化,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种孩子自己能做到的能力水平和成人指导后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被维果斯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成人在其中所做的指导就是「支架」的作用。

「支架」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发现和认识问题,内化自己的能力,达到新的高度,最终达到独立的目的。

例如,孩子不会自己穿裤子,那我们可以通过帮孩子分步骤的方式循序渐进引导孩子。

我们先坐下,妈妈把裤子山洞打开(有趣的语言引导孩子明白步骤);

你让小腿火车穿过去(简单的参与让孩子有运用的空间);

最后站起来冲刺啦!(提裤子)。

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将专注力集中在你的动作和语言中,还可以降低孩子对事情难度的评价。

「避免」指的是避免忽视孩子的心理渴求。

蒙特梭利曾经指出:

一个生理饥饿的孩子,往往表现地急躁、顽固。

一个心理饥饿的,心灵渴求活动、发展与锻炼的孩子也同样表现得急躁与顽固。

生理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成长,心理渴求被忽视的孩子也会影响心理的独立。

例如,孩子每次玩拼图都能玩的很好,但有天突然说不会,要你帮忙。孩子是真的不会了吗?不是,是孩子希望你和他玩。

他心里渴求陪伴,所以「不会」只是他心里渴求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在早上上学前。孩子明明会穿鞋,却在赶时间的妈妈的催促的时候声中,要妈妈帮忙穿。如果妈妈不帮忙,他们可能还会闹情绪。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时候如果妈妈帮忙穿一只,再引导孩子自己穿一只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动作还是很麻利的。

所以,孩子的行为都是心理的表达,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孩子的心理渴求,就容易产生错误的应对,孩子独立的能力也容易被隐藏起来。

正如日本心理学家河谷隼雄说过的:

孩子们总是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以孩子的方式干着坏事成长。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破坏规则和触碰规则都是难免的,因为这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他们对规则的认知也需要时间。

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苛求孩子一下子就能懂事明理,但可以通过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指导孩子慢慢学会规则,懂得与人相处的方式。

就像一棵植物在户外淋着雨水也可以长大,但如果有人适时的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枝叶会生长得更加茁壮,开出的花也会更加艳丽。

审核专家 陈越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儿童教育硕士
北美一线儿童教师

[1] Piaget, J. (1932).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M. Gabain Trans.).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Co.

[2] Kohlberg L,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Harper 1985.

[3] Simon, H.A.Reason in Human Affairs[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 Arnett, J. J. (2000). Emerging adulthood: A theory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late teens through the twenti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5), 469

[5]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八版/(美)谢弗(Shaffer,D.R.)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7

监制:阿童木
策划:吴雨航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