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里的小肉揪—脐肉芽肿和脐茸(脐息肉)
肚脐里的小肉揪—脐肉芽肿和脐茸(脐息肉)
本文的受众是具有死磕精神的儿科医生和具有钻研精神的家长。本文的目标是看完后,你就是小专家。
:
上面两期分别讲了脐疝和脐炎的问题,链接如下:
●脐疝要用带子压肚子吗?要用硬币压肚脐吗?要手术吗?
●脐炎后必须静脉抗生素吗?平时要脐部消毒吗?
今天咱们讲讲脐肉芽肿和脐茸的问题,然后肚脐系列就结束啦。
目录一、脐肉芽肿
二、脐茸(脐息肉)
一、脐肉芽肿其实,所有的婴儿,多少都会点肚脐处的肉芽肿。这是因为,当脐带残端从肚脐处脱落后,剩下的断茬会逐渐愈合,覆盖上皮肤,但是在愈合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些刺激,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反应性的生长出肉芽组织,就像手被割破了,痂皮底下长的嫩肉一样。
图片非常恶心,如果内心强大,请向左滑动以观看,后果自负!!
不怕恶心的,向左滑动
这就是肉芽,恶心吗?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刺激比较轻,出现的肉芽组织也少,慢慢的就愈合了,这是非常正常的,就是割伤的手一样,嫩肉也是愈合作用的。但是,如果刺激比较大,比如痱子粉进入里面了,或者感染了,肉芽为了包裹住这些坏东西,会生长的越来越大,这就不正常了。
小的肉芽一般不会被发现,自己就好了,大的肉芽因为越长越大,上面还湿润的,分泌液体,自己好不了,就会被发现。
那肉芽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团炎性肉芽组织团块,长的像肉形成的小嫩芽,所以就叫肉芽了。肉芽里面有纤维细胞和血管,纤维细胞大量增生,能包裹住刺激物,避免继续刺激,还能分泌黏液,把彼此粘好,从而修复伤口。血管是为这些细胞提供营养的管道。
所以,基于上面的讲解,大家可以知道,肉芽肿会是嫩嫩软软的(就是些细胞),摸着有天鹅绒般的感觉;湿润的(分泌黏液);鲜红色或者粉红色的(有血管)。如果感染严重,还有有脓液分泌出来,那就是脓血样分泌物。下图两个图片都是脐肉芽肿的图片:
图片来自:Neonatal and Infant Dermatology.2015.
图片来自网络
通常情况下,肉芽肿都在脐窝内,一般直径也就3-10mm,不会再向外了,下面再给大家看看真实检查出脐肉芽肿时的视频:
视频修剪自youtube.com
出现脐肉芽肿的问题,如果有渗液,继续增大,那是影响这个地方愈合的,并且没有皮肤覆盖着,还有可能进一步感染的问题,所以,要处理,另外,如果孩子脐周发红了,孩子发热了,也需要处理的。
一般推荐使用75%硝酸银灼烧肉芽处,相当于把这块肉芽烧熟了,就不继续长了,就会坏死脱落。大家不要觉得孩子会疼,肉芽上没有神经,孩子没有感觉的。
具体做法就是蘸取硝酸银溶液,涂抹在肉芽上,每周2次,一般几次就好,但是,因为怕一不小心,硝酸银把好的组织也烧坏了,所以,现在有些医院基本就不用这种方式了。
其实,为了预防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充分暴露肉芽,把其他正常皮肤上涂上百多邦软膏或者凡士林保护起来,再涂抹硝酸银就行了。除了使用硝酸银外,还可以使用液氮把肉芽冻死也行,但是这个也不常用。
目前有些医院会采用结扎的方式,通过结扎,将这块的血运给断了,饿死这块肉芽,一般在1-2周,这个肉芽就会干瘪脱落了。可以选择双线结扎法,具体如下面图片所示,先在上面扎一条线,这样向上拉起,能比较容易的扎下面的线。下面的线要扎的比较仔细,尽量贴近正常皮肤,但是有时确实不好区分,那就可以往上点,别扎住皮肤就行了。即使留下一点肉芽没有被扎住,基本上也能自行恢复了。
下面这个图片是扎完的,一般像这样,1-2周肉芽就脱落了。
以上结扎法,对于下面有蒂的肉芽肿是比较好的,但是对于基地特别宽阔的,或者特别脆的,使用这个法就不合适了,其他的都能用这个方法。
如果不能扎线的话,可以使用手术切除的方式,也很简单,大家看下视频:
视频来自:Umbilicus and Umbilical Cord,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62383-2_27
上面讲完了怎么治疗脐肉芽肿,可能有家长会问,怎么预防呢?其实,无需特殊的预防,这个发病来不是很高,正常护理脐部,保持脐部干燥、清洁就行了,千万不要使用痱子粉什么的刺激肚脐。
讲完脐肉芽肿,咱们再讲讲脐茸,虽然脐茸的发病率很低,但是和脐肉芽肿很容易混淆,所以,给大家鉴别下。
二、脐茸(脐息肉)什么是脐茸呢?脐茸也叫脐息肉,为什么叫茸呢?因为质地和鹿茸差不多,大家可以记忆为肚脐里面长出来一个鹿茸,鹿茸是什么质地的?反正不软,最起码称之为韧的,这是和脐肉芽肿比较大的区别。
脐息肉是由肠上皮或脐尿管没能从肚脐处脱离,形成的质地比较韧的肿块。在孩子出生前,脐带里面是有肠道和脐尿管,比如下图里面2和3。
随着孩子长大,这些结构会消退,但是如果没有消退,一直留在脐带这个地方,就会形成肿块了,就是咱们说的脐茸,比如下图:
除了比较韧之外,脐茸比脐肉芽肿会大些,给大家看个视频,加深下印象。
视频修剪自youtube.com
脐茸是不会向外流液体的,如果肚脐处有脐茸样的肿块,并且向外流液体,需要考虑是否有窦通着膀胱或者肠道,要去医院明确诊断。
在治疗上面,脐茸使用灼烧等方法处理不了,直接手术切术就行了,也是个小操作,没啥大问题。
参考文献:
[1].Care of the umbilicus and management of umbilical disorders. UPTODATE.2018.
[2].Double-Ligature: A Treatment for Pedunculated Umbilical Granulomas in Children.Am Fam Physician.2002May65(10):2067-2068.
[3].Umbilical Granuloma (UG).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M. Fahmy, Umbilicus and Umbilical Cord.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62383-2_27
[4].Neonatal and Infant Dermatology.2015.
[5].UMBILICAL Mass. https://www.pediatriconcall.com/pediatric-journal/view/fulltext-articles/465/I/0/190/0/0
本文同时在新浪微博:育学园儿科医生孔令凯 和: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发布,欢迎大家订阅。
输入你想查询的疾病名称,可立即得到相关信息,例如:湿疹、大便等,如果没有请点击左下角搜索-文章搜索。
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最新、最权威的资料放送,关注哦,让你成为家长中的儿科医生,儿科医生中的专家!
文中观点来自uptodate,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scape,WHO,各大医学数据库,以及国内外各种最新指南,结合目前我国临床特点总结而成,发布前均经过仔细校对,请大家放心阅读,欢迎指正交流。
分享和转载
SHARE
文章随便分享,以便更多的医生和家长查阅;转载时需要标明作者名字,必须带本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