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发热系列-孩子睡着了,要叫醒孩子吃退热药吗?

发热系列-孩子睡着了,要叫醒孩子吃退热药吗?

发热系列-要叫醒孩子吃退热药吗?

本文的受众是儿科医生和具有钻研精神的父母。终极系列的目标是看完本文,对该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本文就讲孩子睡着了,是否还要叫起来吃退热药,关于什么是发热,怎么测量比较好,服用什么退热药,如何进行物理降温在其他文章讲解,在这里就不啰嗦啦。大家添加后,输入发热搜索即可,如果我写了,就会出现哦,不定时更新。
本文目的:明白什么时候该叫醒孩子吃退热药。
前言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网络上太多关于发热处理的相关文章,有些观点非常科学,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因此,本文结合发热相关指南和临床,提出自己的一点浅见,请大家指正。
一、结论 先说结论啊,如果没时间,看完结论,点个赞,转个发就可以撤啦。

1.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孩子,例如有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系统疾病;或者之前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小于6岁的孩子,出现发热后,晚夜间每1-2小时监测孩子体温,孩子体温大于38.0摄氏度,建议给予退热药,甭管孩子是否睡着了,叫醒会导致其不舒服。

2.对于之前健康的孩子,就是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发热后,晚夜间每1-2小时监测孩子体温,如果体温大于38.5摄氏度,并且伴有手脚发凉,建议使用退热药,如果孩子体温大于38.5摄氏度,手脚也热了,并且已经出汗,可以不用退热药,但需要继续监测。

二、分析 这个题目的关键点是什么?就是1.不给药是否耽误孩子;2.给药是否为过度治疗,不仅没什么作用,还让孩子不舒服,半天都睡不着。

好吧,那咱们就从这两个点分析:

1.不给药是否耽误孩子?

对于发热的孩子,推荐晚夜间每隔1-2小时监测患儿体温,不要怕打扰到孩子,因为电子温度计在几秒内就能得到结果,孩子不会受到干扰。

①如果孩子有心脏疾病、肺部疾病、代谢系统疾病,如果体温超过38.0摄氏度,推荐给药,这时不给药,可能会耽误孩子。
解释:因为发热时,在体温上升期,为了尽快达到新的体温调定点,身体在拼命代谢,燃烧,从而产生更多的热量;在高热持续和体温下降期,为了把热量散出去,心脏拼命跳动,想把血液输送到皮肤处血管,然后散热,肺也加快呼吸带出一些热量。所以,在发热时,心肺做功加重,代谢增强,为了避免心肺负担过重,导致疾病加重,需要用药降低体温调定点,保证正常的机体功能。

②如果孩子之前有热性惊厥病史,目前孩子仍小于6岁,如果体温超过38.0摄氏度,推荐给药,不给药,孩子可能会有热性惊厥,会耽误孩子。
解释:孩子热性惊厥多发生在6岁之前,并且根据初次发作的时间,复发率为20%-55%。目前研究提示,一有发热迹象就使用退热药物不会减少热性惊厥的发生率,那我们为什么推荐在38.0度时使用退热药呢?因为热性惊厥通常发生在39.0度之上,并且这些孩子的发热上升速度非常快,在38.0度时使用,30多分钟起效,可能就能阻止体温升到39.0度,另外,使用退热药还能减轻患儿的不适感。

③对于平素健康的孩子,就是没有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发热后,如果体温大于38.5摄氏度,并且伴有手脚发凉,建议使用退热药,否则可能会耽误。
解释:因为孩子的体温还会向上升高,有可能很快的飙到39-40摄氏度,导致孩子非常难受甚至热性惊厥,如果很快升到41度之上,还会影响到脑和心脏。还有些孩子在38.5摄氏度时,看似睡的很平稳,但可能已经出现嗜睡情况了,摇晃都不行,这时不仅要立即用药,还得马上去医院啦!

④对于平素健康的孩子,如果孩子体温大于38.5摄氏度,但手脚都热了,并且已经出汗,可以不用退热药,但需要继续监测,这样做,不会耽误孩子。
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已经进入体温下降期,体温不会再向上升了,如果碰碰孩子,孩子有反应,那提示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目前是舒服的,为了不影响孩子休息,就不用叫醒孩子吃药了。

2.给药是否为过度治疗?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是否过度治疗的理由在是否耽误孩子里面都写啦,哈哈,可以偷个懒啦!稍稍总结下:
①前3条中,虽然因为叫醒孩子使用退热要会导致孩子不舒服,但是这是必需的,大家都想把宝宝照顾的最好,不让宝宝受一点罪,但这个时候不行,为了身体健康,难受一点是值得的。

②在第4条,可以不用退热药,因为我们不担心这个时候孩子会有危险。退热药物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舒服,而不是降温,所以,就不用折腾孩子啦。就像不要把睡着的病人叫起来吃安定一样!

OK,就这么多,打算把发热弄成一个系列,如果想看全的话,订阅: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哦!

参考文献:我想了下,这次的内容是在脑子里总结的,没有具体的相关文献。
输入你想查询的疾病名称,可立即得到相关信息,例如:热性惊厥,手足口病。

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最新、最权威的资料放送,点击关注哦,让你成为家长中的儿科医生,儿科医生中的专家!
文中观点来自uptodate,美国儿科学会(AAP),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Medscape,WHO,以及各种最新指南,请大家放心阅读,欢迎指正交流。

文章随便分享,以便更多的医生和家长查阅;转载注明“原文来自 :儿科医师专业资料库 ”即可。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