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弟弟妹妹?感情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本文转载自:林悟童真
:
哈哈,今天周末,来聊聊二胎宝宝之间的关系处理。我家两个娃,我是不太担心老大不爱妹妹的问题,在二宝出生前,都和老大做好心理建设了。
到现在,老大没怎么欺负老二,反倒是老二欺负上老大了。有时候,老二啪的一下打老大,打完还一脸委屈的看着我们,让人忍俊不禁。
不知道有二胎的你们是什么情况呢?在生二宝之前或之后有没有遇到一些困惑?今天这篇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个二胎家庭,下面看看她的专业分享吧。
下面是正文:
都说宝宝是父母爱的结晶。随着国家开放了二胎后,想再生一个娃的爸妈们的诸多担心事项里,有一项一定是:如果生了后老大不爱老二怎么办?如果老大以后总是欺负老二,总是打老二怎么办?
这些担心都是符合实际的顾虑。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威胁父母如果再生宝宝就会怎么样、老大如何花样欺负老二等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
其实,这些问题暴露出来的归根都是同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强有力的情感联结,因此孩子才会表现出「不安全」,才会看起来很「自私」。
那怎么才能建立这个情感联结呢?怎么才能让老大愿意接纳自己的弟弟妹妹呢?
01父母的陪伴,决定了孩子是否能独立成长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尽量亲历亲为的照顾抚育孩子。
一些老一辈的观念认为孩子三岁前基本没什么记忆,所以由谁来带,怎么带不是很重要,只要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即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的建立。
实际上,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照料中,为我们的孩子提供的是情感依附、情感安全。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无条件的爱着,这是「生存式育儿」和「发展式育儿」的差别,这样的安全感是孩子能够独立性成长的基石。
这是因为,就像一个银行的储蓄账户一样,孩子的内心深处也会有一个「情感账户」。父母平时的点点滴滴就像是往储蓄账户里存钱一样,积少成多地会让孩子感到越来越踏实、充足。
只有这样,即使当孩子的生活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比如断奶、更换照料者、入托或者入幼儿园、老二出生等,这些从账户的「大笔支出」也不至于出现透支的情况。
毕竟,所有的焦虑情绪导致的行为倒退都是有因可循的。如果注意观察,出现欺负弟弟妹妹,打弟弟妹妹行为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一定是缺失的,这时候父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刻进行反思并尽可能的缓和现状,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因此,无论是仍然处在备孕期还是已经身怀二胎的妈妈,无论之前有没有好好地陪伴孩子,都应该在身体与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开始尽可能地与自己的先生一起好好地参与到孩子生活学习的点滴中陪伴孩子了。
工作繁忙的父母,也应该尽量做到下班后到睡前这段时间把时间留给孩子。比如,可以给孩子洗洗澡(孕妈妈不方便的话可以由爸爸来给孩子洗澡,做个抚触),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一读绘本故事,可以每晚睡前给孩子一个晚安吻。
总之,不要吝啬向孩子表现出我们的爱意。让孩子尽可能在良好的情绪中度过每一天,另一天的情绪和状态才会更好,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02尊重孩子,深爱孩子,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有时候,很多父母会认为要不要老二取决于自己,不需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虽然再生一个宝宝是父母的决定,决定权的确是在父母的手上,但是孩子毕竟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什么都不说就等于把孩子推到了对立面。孩子自然就会感觉到威胁,孩子自然就会害怕自己本身已经拥有的爱会被「抢走」。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在孕前开一个家庭会议,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希望再要一个宝宝,征求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不一定就会愉快的接受,但这必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会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对爸爸妈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从确认怀孕的时刻开始,父母就可以开心的与孩子分享这个好消息并告诉孩子,当年全家人也是这样期盼他的到来。
如果前面的准备工作都做得不错,那孩子就很容易被家人的期盼和迎接一个宝贵的小生命的快乐与兴奋的氛围给感染,就更容易接受小生命的到来。
我经常跟弘毅说的一句话就是:「弘毅,谢谢你来到爸爸妈妈的生命中,成为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出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使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富有意义,变得更美好」。
但是,你以为和孩子说这些就够了吗?其实,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都更相信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孩子平时感受不到爸妈真心的、身体力行的陪伴和无条件的爱,感受不到来自我们及家人的感情,说再多也白搭!
我们看到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比较淡漠,很多孩子就会通过很多成人眼中「调皮捣蛋」的行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及对他的重视。孩子会变得易怒、暴躁、容易受挫、很难安抚,逃避甚至排斥良性的情感联结。
因此我们相信,只有提供真正的尊重和爱,孩子才会渐渐内化并回报父母的深情和爱的行为,使之反过来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使之在生命最初的岁月里,就能看到一个孩子善良、有爱心及同理心、自信并快乐的特质,并延续至成年以及传递给他的下一代。
03多让孩子与宝宝接触,才能日久生情做好了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联结,并不代表孩子就会自然地接受宝宝,爱上宝宝了。毕竟,只有让孩子与宝宝多接触、多相处,才能建立孩子与宝宝的感情。
因此,父母可以尽早,最好在孕期就开始引导孩子去感受肚子里的宝宝并跟宝宝说话,还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些照顾比自己更小的宝宝的机会。这是因为,孩子们天性纯良,很多时候他们反抗的并非家里多一个宝宝,他们反抗的是自己无法掌控未知的那种担心和恐惧。
所以,如果孩子有机会和小宝宝们互动玩乐,同时可以适当的给他一些照顾宝宝的工作,在这其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将令孩子们感到,家里再多一个可爱软糯并且需要他照顾和爱护的小宝宝并不是一件坏事儿。
在孕期中,妈妈不仅可以直接让孩子参与到孕期的全过程,直接让孩子观察到妈妈的身体因为怀孕带来的所有变化,爸爸妈妈们还可以在这时引入性教育绘本,让孩子开始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到生命从萌发到诞生的奇妙旅程和了解自己的身体。
(在孕期,我们就引入了《我是爱的种子》、《十二只小狗》、《乳房的故事》、《小鸡鸡的故事》等绘本)
我当时在孕中期能明显感觉宝宝胎动的时候,引导弘毅用他的小手去感受宝宝的动作,告诉弘毅宝宝很喜欢哥哥,很期待跟哥哥见面;每天都鼓励他对着肚子里的宝宝唱唱歌、说说话;晚上给弘毅讲故事的时候也会告诉他,宝宝也在很喜欢跟哥哥一起听故事呢!
不仅如此,我还特意地在做孕期四维 B 超的时候带上弘毅,让他看到了实时屏幕中宝宝的模样,让他听到了宝宝的心跳。
这些点点滴滴都使得弘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新生命的力量,都使得他在感受新生命形成的同时,体会到父母对孩子出生的强烈期待和爱意。
04最后的一点想法其实,妈妈们都不是超人,尤其是刚把老大抚育到学龄,又要面临新一轮的孕育,不管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非常艰难的挑战。
在养育孩子最初的这几年里,我们也许很少能睡上一个整觉,睡眠质量和时长都难以得到保障,身边的很多妈妈甚至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且,我们不单是妈妈,我们同时也是女儿和儿媳,是妻子,是朋友,我们在家庭和事业上都需要做平衡和抉择,还需要保持学习提高自己,并且管理自己的皮肤、身材。
因此,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像《三十而已》里的顾佳那样面面俱到、游刃有余。在现实的婚姻和育儿里更多的是一地鸡毛,也很少有人得以在出世和入世之间能够回转自如。
所以,我们无需要求自己事事完美,更无需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在兼顾着大宝和二宝的感情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就是我们作为妈妈的超能力,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滋养的土壤。
觉得有帮助吗?
点亮「在看」鼓励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