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耳屎一般不用掏,那油耳怎么办?油耳和狐臭有什么关系?
作者介绍:主治医师,中国医科大学硕士,曾就职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知贝医疗耳鼻咽喉科,擅长儿童及成人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治。
耵聍,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物质,虽然我们称它为「耳屎」,但它并不是废物,它具有清洁、保护、润滑外耳道的作用,由于它能维持耳道弱酸性环境,以及本身具有的疏水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
耵聍又有不同的两种状态,分为湿型和干型,相对应的就是我们常说的油耳和干耳。
目 录油耳是病吗?
油耳是怎么来的?有油耳就会狐臭?
为什么油耳会突变为干耳呢?
油耳可以治疗吗?
油耳会遗传吗?
油耳会不会堵住耳朵?
油耳需要如何护理?
一油耳是病吗?当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干耳,而自家孩子是油耳,很多人就担心,油耳是不是病?
油耳本身不能称之为疾病,它只是一种耵聍的形态,呈浅棕色或深棕色,具有粘性;相反,干耳一般是灰色或淡黄色、棕褐色,片状易碎的耵聍。
二油耳是怎么来的?有油耳就会狐臭?油耳还是干耳,是由基因决定的,位于第 16 号染色体 ABCC11 上的第 538 个碱基对 G→A(G- 鸟嘌呤;A- 腺嘌呤),是决定耵聍形态的关键。
G/G 和 G/A 基因型对应湿型耵聍;A/A 基因型对应干型(其中 A 为隐性基因)。
实际上,人类祖先最初都是油耳(G/G),在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导致 G 突变为 A 时,编码的氨基酸发生变化,就出现了干耳。另一个导致干耳的罕见突变是 ABCC11 的第 29 外显子 27 bp 缺失 (27)
两种耵聍在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分布有所不同,油耳在欧洲和非裔美国人中很常见,干耳在东亚人和美洲原住民中很常见。大约 70 年前,在日本首次发现油耳和狐臭(臭汗症)的关系,他们是如何相关的?
主要和汗腺有关,人体的汗腺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在青春期后出现,在腋窝、肛门生殖器区域和乳房的分布最为密集,外耳道、眼睑内也有少量分布。
耵聍,是外耳道的皮脂腺和耵聍腺的分泌物及外耳道上皮的混合物,耵聍腺属于大汗腺。油耳是耵聍腺分泌旺盛,油脂含量增多形成的状态。
图源:[1]
狐臭(臭汗症)是因为腋窝大汗腺分泌旺盛,细菌降解大汗腺的分泌物。
腋窝和外耳道都具有大汗腺,ABCC11 基因调控的是大汗腺的分泌能力,大汗腺分泌旺盛时油耳和狐臭可能同时存在。除了基因以外,油耳和狐臭都还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两者有强相关性,但也不要认定这两者绝对同时存在。
三为什么油耳会突变为干耳呢?推测 538A 等位基因起源于东北亚,随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普遍认为智人起源于东非大裂谷,“冷适应假说”解释,人类从非洲走出来向北方迁徙,东亚人祖先环境比非洲人寒冷得多,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基因突变使得大汗腺分泌能力降低,减少出汗。
这种选择性优势,在人体局部表现为,分泌耵聍的耵聍腺分泌能力也降低,干耳随之出现。
图源:[3]
图 A 中黑色是湿性耵聍基因;灰色是干性耵聍基因;图 B 是人类迁徙历史;干耳出现的时间和人群分布,和人类迁徙历史时间线相似。
四油耳可以治疗吗?油耳本身不是疾病,它的性质又是由基因决定,当然也没有必要进行治疗,如果说,干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油耳的你可能有更顽强的生命力。
五油耳会遗传吗?耵聍形态是基因决定,它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如,ABO 血型的遗传。上面讲到,耵聍有三种基因型(G/G、G/A、A/A)和两种表型(湿型和干型)。
除了上图中的遗传方式,如在遗传过程中出现了罕见的 ABCC11 基因27 突变,也会出现油耳变干耳。
六油耳会不会堵住耳朵?正常情况下,不会堵住,所以平时也不需要定期清理或其他干预。当耵聍产生过多或排出受阻时,有可能形成耵聍栓塞,如,外耳道炎、耳道狭窄、外伤、耳道内进水、戴助听器、使用棉签等操作。
耵聍栓塞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不同,10% 甚至以上的儿童、5% 左右的成人以及超过 30% 的老年人和发育迟缓人群会受到耵聍栓塞的影响。
图源:[1]
耵聍栓塞通常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可能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鸣、耳胀、耳痛,甚至咳嗽等症状,不太会表达的年幼儿童和老年人可能会不容易被发现。
如果反复出现耵聍栓塞,可以每 6-12 个月到耳鼻喉科就诊,看看是否需要进行耳道清理。如需要清理,还是请我们这样专业掏耵聍的医生来操作比较好。
七油耳需要如何护理?油耳的人,外耳道口有时能看到深褐色黏糊糊的耵聍,看起来脏兮兮,如果是为了美观,可以把耳道口可见部分擦拭一下,但不建议将棉签深入耳道内擦拭。耵聍本身具有保护作用,也会随着咀嚼运动自行排出,不需要另行处理。
图源:[1]
耵聍位于耳道外 2/3 处,棉签伸进耳道擦拭,可能在不经意见把耵聍往耳道深处推入,增加耵聍栓塞的风险,所以建议大家收紧自己的手,没事不要给自己或别人掏耳朵。
- 参考文献 -Schwartz S R, Magit A E, Rosenfeld R M,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update): earwax (cerumen impaction)[J].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7, 156(1_suppl): S1-S29.
Horton G A, Simpson M T W, Beyea M M, et al. Cerumen management: an updated clinical review and evidence-based approach for primary care physicians[J]. Journal of primary care community health, 2020, 11: 2150132720904181.
Ishikawa T, Toyoda Y, Yoshiura K, et al. Pharmacogenetics of human ABC transporter ABCC11: new insights into apocrine gland growth and metabolite secretion[J].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13, 3: 306.
Yoshiura K,Kinoshita A, Ishida T, et al. A SNP in the ABCC11 gene is the determinant of human earwax type[J]. Nature genetics, 2006, 38(3): 324-330.
Nakano M, Miwa N,Hirano A, et al. A strong associ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the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J]. BMC genetics, 2009,10(1): 1-5.
Toyoda Y, Gomi T,Nakagawa H, et al. Diagnosis of human axillary osmidrosis by genotyping of the human ABCC11 gene: clinical practice and basic scientific evidence[J].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6, 2016.
Tomita H, Yamada K,Ghadami M, et al. Mapping of the wet/dry earwax locus to the pericentromeric region of chromosome 16[J]. The Lancet, 2002, 359(9322): 2000-2002.
Ohashi J, Naka I,Tsuchiya N. The impact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an ABCC11 SNP determining earwax type[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11, 28(1): 849-857.
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