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度迷信中医比不信中医更可怕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中国人讲不打上门客,有些话,我知道一旦说出来会让有些人不舒服,但我还是要说。抛开一切成见,就事论事,听从内心,无问西东。
许多中医抱怨相信中医的患者太少,所以经常哀叹中医的困境,果真如此吗?其实不是,在国内相信中医可以治病的人所占比例很高,远远要高于那些明确表示不相信中医的人。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看中医的人数却相对较少,与相信中医的人群比例出入这么大呢?这里面因素很多,比如西医检查设备先进,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具体疾病,有些急症或外科西医有优势,看中医的多是一些医院搞不定的慢性疾病。
所以,中医格外重视维护自己的患者粉丝,甚至会因为某些人所共知的原因去迎合患者的一些错误做法或观点。我对此是不提倡的,因为我吃过这方面的亏,辛亏有贵人点拨,走出困境。许多年以前,我学了中医,十分痴迷,近乎神经病了,身上出现各种不适,并且强迫自己用刚学到的中医理论去分析自己。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脱光衣服,自己能够的着的穴位几乎都扎过。然后又去看了许多中医,有医院名医,也有民间大师,今日曰肝郁,明日曰脾虚,后日大夫又说痰湿……如此更换了无数大夫,似乎都有点疗效,但似乎又都没有碰触到“疾病”的根基。
直到有一天,在济南一家很小的社区医院,遇到一位退休坐诊的六十多岁的中医阿姨,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姓什么。我拿了一堆病历给他看,她直接说,“小伙子,你别看了,没啥大病”,我听完吃了一惊忙说道“我是学中医的,我的病我知道”。她笑了一声,又说道“小伙子,听我一句话劝,别看了,我不会害你,回去该吃吃该喝喝,好好学习中医,但别往自己身上联想了,你没病”。我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她的话,但我通过眼神很确定她是一个好大夫,不会害我。
终于明白了,我总是找中医看不好,不是因为病太重,而是因为病太轻。不是因为那些大夫水平低,而是因为自己心态有问题,没人愿意点破心病。
直到我后来从魔怔的心境中走出来,我才真正知道这位阿姨虽然不是名医,但绝对是一位良医,一位好人。遇到我这样的“病人”,看了这么多中医,并非都不知道我的真实“病情”,但没一个规劝我停止“治疗”,说白了这个世界上哪有嫌弃顾客多的,况且告诉我实话,就我当时的情形也未必理解或者领情,说不定我还会在心里怀疑他是庸医呢。但最后那位阿姨把我“赶出来”,终于把我这个“职业病人”变成正常人。
我在临床发现,像当年我这样的“中医职业病人”其实经常遇到,自己懂点中医,今天身体这里不舒服,明天身体又那里不舒服,时时刻刻喜欢用中医理论分析自个,反复推理演绎,反复假设,又反复否定怀疑,甚至也给自己开药吃。本来没病,也能琢磨出病来,心力交瘁。其实身体也没啥大病,或者自己身上的小毛病被严重夸大,倘若遇到某些能说会道的中医,一顿神说之后,患者觉得自己病更重了,有可能会变成他的铁粉。
遇到这类“病人”,我认为主要问题是神志病,也许有一定生理疾病,但心病已经成了主要矛盾。我总是劝这类“病人”没必要成年累月甚至九年十年吃药,但多数人都听不进去。按说这类人来看病,又不是不拿诊费,我又何必得罪人呢,开上药还能创造业绩。但是,我个人已往的遭遇强烈地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不这么做感觉自己不地道,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至于听不听,或者出门黑我几句,我都不在乎。中医是个良心活,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即可。
有些患者来就诊,我觉得有必要做辅助检查,就建议患者去医院检查。有些患者适合中医治疗,就建议患者坚持中医治疗。有些患者来就诊,我觉得以目前的医学形势,西医治疗更有效,就直接让患者找西医。比如,脑卒中后偏瘫中药虽然也有效,但是若是找西医做康复治疗,国外传来的现代康复技术疗效更好。
心病终需心药医,我以过来人身份告诉全天下的中医爱好者病友,只要现代医学检查没有明确疾病,由于情绪焦虑抑郁引起的身体功能失调或亚健康,真的不要以为自己病入膏肓,也没必要成年累月吃中药。我们这些“病人”,全身上下一大堆不舒服,查不出疾病或者原来的疾病已经被控制稳定,建议像当年的我一样,走出魔怔,不要过分关注自己,不要用各种中医理论往自己身上联想。如果没有一定的定力,肯定会变得神经兮兮,成了周围人眼中的另类,其实也不是,就是过度迷信各种中医理论而已。中医理论太多太庞杂,至今还有大师不断发明新理论新术语,并且开坛招收弟子,都想学,这些理论之间有冲突。不是爱好者纠结,也不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不理解有矛盾,而是各种中医学说之间很难无缝衔接,本身就有矛盾。
没工作的出去工作,不爱运动的出去运动,不想谈恋爱的抓紧谈恋爱,不喜欢听音乐的天天让自己听音乐,不喜欢跳舞的抓紧学跳舞,放不下中医这个爱好的先去学点西医,逼着自己学点西方哲学。总之,反其道而行之,改变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比吃药有效。
也许有人会说你现在病人多,不缺患者,当然可以把这类“患者”撵走。其实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当初一天几个病人的时候遇到这几类情况,也是坚持这个原则。说白了,仔细思考,青岛上千万人口,适合中医治疗的患者多的是,又何必把精力与药材浪费在不适合中医治疗的患者身上,靠疗效把适合中医治疗的患者吸引过来才是正途,还愁没患者吗?把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告诉患者,即便得不到理解,但心理坦然放松。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