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怀一位传奇色彩的中医
赵岩,中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运用纯中医手段治病,每日坚持看病读书,十余年野生中医,近年诊治数万人次。
小时候,镇上有一位姓蒋的老中医,当时已经在卫生院退休了,在家和儿女一起开了个药铺兼诊所。有一次我去买药,只有他女儿在药柜前,诊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泛黄书籍。她给我拿药的同时,我不由自主地走到诊桌前翻起了那些书籍,我向来对书比较感兴趣,见到后就忍不住想打开看一看。
那是几本竖排版繁体字书籍,书名叫做《医学衷中参西录》,很明显,里面满是圈圈点点,这位老先生不知翻了多少遍。上中学时,我祖父得了重病,临终还有意识,就想让蒋先生来看一看,很信任他,于是伯父把他接来,很和蔼的一位老中医。前两年,听人说老先生已经去世,活了九十多岁,无疾而终。出殡那天,门前停了许许多多的外来车辆,都是一些患者来送行。
《医学衷中参西录》很多学中医的都不陌生,许多名老中医都把它视为最喜欢读的书籍,如朱良春老先生,邓铁涛老先生等。还有岳美中老先生,年轻时本来是个教师,因为得了肺结核,学校害怕传染,把他辞退了。岳老穷困潦倒之际,买了本《医学衷中参西录》开始自学中医,终于把自己的病治好了,还成了一代名医,经常被周总理派去给国外元首、首脑治病。
《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是张锡纯先生,河北盐山县人,祖籍山东潍坊诸城,河北盐山其实和山东搭界,距离很近。先生生于1860年,参加了三次乡试都没有中榜,就是范进中举那个层次的科举,终其一生只是秀才。在乡间领着几个孩子教私塾谋生,学医既没有名师指点,也没有琳琅满目的古书。
先生,喜欢专研亲试,中药毒药也尝试,朱砂、久光、巴豆、甘隧都试,除了砒霜。掌握了临床一手治疗,令人佩服。我见过许多现代所谓的名医,自己孩子感冒发热,小小风吹草动都不用中医的办法,直接去打吊瓶,这到底是自己业务没学好呢?还是中医不行呢?令人扼腕长叹!
先生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受到通缉追杀,只好隐姓埋名继续行医。并且,闲暇时间研究西方学问,如西医、代数几何等,在那个年代,很有个性,颇有不务正业的风采。1904年两湖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停止科举,举办新式学堂后。张锡纯竟然成为全县唯一能教授数学几何的稀缺人才。
但先生志向不在于次,他学习西方科技的目的在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就是衷中参西的思想。在那个中西医大论战,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年代,正如《老中医》所呈现的社会乱象,中西医为了各自利益,口诛笔伐,相互攻击。先生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落后小村庄,没有参与争论,而是踏踏实实治病救人,通过读书我们就知道,许多都是疑难危重病人,在那个年代,先生的经验很独到。把临床经验毫不保留汇集成册,名曰《医学衷中参西录》,由于疗效好,可重复性强,所以在许多地方都是辗转传抄。
1909年,先生年近五旬,在朋友建议下,自费出版了《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医名开始在全国大震,被称为“近代中医第一人”,这时先生才得以鲲鹏展翅,实现个人抱负。很快被聘为军医,随军队到处作战,救治许多急症重症。后来,因为医术受到政府高官的青睐,在沈阳开办了中国第一个中医院——立达中医院,先生任院长。
据说,先生人很正直,有点愤青,不会溜须拍马,面对大众患者受欢迎,但出名后面对患者多是军阀高官,估计看不惯有些人做派。所以因为个人原因离开沈阳,到天津行医。直到1933年,为了编写国医学校教材,也算累死在床榻之上,享年73岁。先生函授弟子众多,遍布海内,《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收录山东生中医院第一任院长刘惠民先生信笺。
李可老先生,创立破格救心汤,救治危重患者,风靡中医界,里面是借鉴了张锡纯的思想和方药。但是,先生留给后人的不仅是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治学行医的态度和精神!因为任何个人都不是神,随着时代发展,都会有局限性。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许多人通过吹捧自己的老师,从而真正达到吹捧自己的目的。
先生曾经收养过一个逃难的孤儿,父母因黄河决堤逃荒,相继死亡。先生收养了这个孩子,20岁为其娶妻,并自立门户,改回原来姓氏。
先生的目墓地,像其为人,朴实低调,名满天下,却只有与妻子合葬的坟茔一座,还有后代立的那块普通石碑,略显寒酸。
眼下,仍有中西医争论,如果仅仅限于学术,这是好事,可以找到对方缺点与毛病,让彼此不断修正自己。就想马克思找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之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想办法补救,所以他们才最应该感谢马克思。
但是,许多人都是为了一己之私谩骂或者吹捧,搞小儿推拿的把其吹的治百病。有些搞新时代民营医疗的,就通过骂中医博人眼球,吸收粉丝。
骂中医,是许多搞自媒体和新时代民营医疗吸取粉丝的套路之一。中医源自古代,现代人对其不太了解,有人胡说八道,很容易蛊惑人心,造成对中医误解。事实上,就连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中医可以治疗许多疾病,比如受了凉胃寒胃痛,喝点姜汤就好。一些好用的中成药西医师也开,因为有疗效,不信去正规的大医院西医那里看看。这些人不可能不知道中医有效的事实,只不过他们为了名利,昧着良心不积口德罢了。
至今,先生的包容态度和务实精神,依然是后人楷模!
2019年4月5日清明,后学东平赵岩缅怀先生,鞠躬!
更多文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