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火了,为什么多数国医馆却都在赔钱?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据说全国绝大多数的国医馆(中医馆)都在赔钱,只不过有的国医馆背后投资方财力单薄,经不起折腾,已经关门或者濒临关门,而有的国医馆背后投资方实力雄厚,暂时还不在乎这点损失。
按说,中医越来越热,国家层面也越来越重视中医,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国医馆还都在赔钱呢?这是一个值得让整个社会都思考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中医圈的医生与患者群体。有人说是国医馆数量超出了患者需求,出现相对过剩。其实不然,适合看中医的疾病与患者很多,由于几十年来传统文化太过衰败,这个市场目前远远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招牌好用冒牌太多,遍地大旗虎皮太少
中医药自古以来,无论是药店还是行医者,老百姓都非常认同品牌效应。所以有的中药店已经有几百年的品牌,老百姓非常认可,所以经营起来就相对要容易。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招牌本身就可以卖钱,大量的连锁、加盟,或者只租赁其招牌的药店或国医馆产生。老百姓并不知情,以为就是品牌直营,一旦对其质量不满意,就会发出中医最好品牌也不过如此的感慨。殊不知,这些药店国医馆只不过是打着招牌,披着名牌的外衣而已。
而许多的国医馆如果不加盟,单独做自己的品牌,许多老百姓是很难认可的,这不同于古代。古代没有医院,医生很少,开个什么堂,就会有患者找上门,因为那时病人别无选择,没有医院,有了任何疾病都要进来把脉开药。而现在不同,主动权在患者手里,国医馆没有品牌效应,一般的老百姓宁可去医院也不相信国医馆。
况且,许多国医馆本身消费就比较贵,有些人只顾眼前利益,用高额提成的方式刺激中医大夫开大方子,药费太高,一般老百姓哪能承受的起。如此,患者越少,投资人就想提高价格回笼资金,价格越高病人越不敢来,最终行成恶性循环走进死胡同。
吸引患者增值消费,客源有限难以长久
当然,也有许多投资人比较聪明,把国医馆当成是聚集潜在客户的黄金场所。因为来看中医的患者或者陪同人员基本都是认可中医相信中医的,所以就把眼光瞄准这些人。不指望或者看不上这些人看病拿药,只是通过各种渠道向这些人推荐各种中医养生项目、保健产品、冬病夏至、滋补膏方等等。但是,这条路也不会长久,因为能消费的起的都是相对有钱的群体,普通老百姓没这个闲钱,也没这个时间,还要养家糊口。相信中医的人多,但对于这些高端项目能消费起的人太少。
个人认为,中医归根揭底是一种来源于民间的医学,不同于美容院养生馆,不是为有钱人服务的,而是给病人治病的,急病人之所急,给病人解决问题的。如此,才能长久,经得起世事变迁,经得起政策改变。
错把患者当成上帝,装修硬件并非关键
其实一开始,许多国医馆投资人投资方向就出现偏差,把大量金钱投资到装修、家具、媒体宣传上,甚至花费巨大资金租赁繁华的地段。如果我们反过来思考,有些患者很多的中医大夫,并没有在城市中心地带,许多都在普通的乡镇或村子里面,房子都是极为普通破旧的房子,但是患者却络绎不绝,挂号满满。
越是真有病真想看病的患者,越不在乎这些外在的装修或硬件服务。中医相对西医,本来就很简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三指搭脉,四诊合参,不能人为搞复杂。笔者是出了名的情商低脾气古怪,不会迎合直来直去的中医,但是患者满满,因为这些患者都很聪明,找中医是来寻找疗效的,而不是来听好听的话语,不是来听相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医馆老板怎能不急
后来,投资人知道了中医人才才是最关键的,有人想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于是花费大量金钱给自家中医镀金,各种电视网络媒体宣传,花钱拜名师提高知名度,饥饿营销吊着患者好奇心,通过各种方式把患者拉倒中医面前,如果这位中医略为有点水平,能接住几个患者,能说会道,服务态度好些,慢慢也就成了名医。
但是,这种成功的几率其实很小,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况且有的中医一旦成名就膨胀,不知道天高地厚东西南北了,一旦决裂,离开演戏的舞台,终归平淡。只要不离开,只能像是拉磨的驴一样一直跑下去,话虽难听,事实就是如此。
挖来墙角不会坚固,身在曹营只为拿钱
大多数投资人都会想到去挖现成的人才,比如有些大医院的专家,有退休的也有没退休的。有些退休的大爷,比病人都难伺候,开出的价码太高,一般的国医馆也请不起这样的大神,钱都让大爷拿走了,所剩无几。有些靠着医院体制成名的中医专家,且不说医院本身就不愿意让专家带着病人往外走,即便医院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好事也不会太过长久。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些医院体制专家在医院人满为患,但是一旦辞职自己干或者外出坐诊,有时尽管花费便宜了,但是病人数量却越来越少,逐渐萎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专家出来之后,一年行,两年还行,那么十年之后呢,二十年之后呢?必须要考虑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任何事物都是辨证的,医院体制内平台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千万不要把平台的光芒当成个人的能力。温室里移植出来的花草,刚开始时肯定会翠绿鲜艳,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多数都会慢慢蔫吧,甚至枯萎,也有许多名声与口碑晚节不保。当然,如果投资人或者大夫就看眼前利益,就想当下多挣点钱,那这些就是过分忧虑,杞人忧天了。
野生人参虽然珍贵,配伍不当如同鸡肋
现在,许多青年中医毕业后没有进医院体制,就是靠在诊所药店打工,社会闯荡,闯出了一片天下,许多这样的青年中医。他们如同一棵野生的人参,虽然环境恶劣,平台狭小,时时刻刻有被野猪吃掉的风险,成长的机会很小,但是一旦长成一株完美的人参,都是价值不菲,无论是医术还是洞察能力都是出类拔萃。当然,那些靠着背后推手势力包装,过分宣传吹嘘的除外,那些人只能火一时,不能火一世,即便火上几十年,后人也都不是傻子,越来越聪明,面对前人学术,洞若观火。
现在有些国医馆都盯上了这群人,其实仔细分析,也不是解决长久根本问题的金点子。这些人个性一般都很强,习惯无拘无束,不服从管理且不必说,多数又不大合群,难以沟通交流,有自己的主意,别人难以改变。商人投资国医馆想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个性太强的青年中医,往往违背这个商业规则,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原则。想和他交流沟通,又往往谈不拢,经常发生碰撞。最终成了一块鸡肋,带不来多大效益,留也不是,赶也不是,有时甚至出现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尴尬局面。
千年中医自有筛选,百年剧变难有定论
归根揭底,中医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无论是坐堂行医也好,还是大夫自由行医也好,都是几千年经过逐渐淘汰后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那个时代特点。在目前的社会与医疗环境之下,中医以何种方式为病人更精准地解除病痛又合理花费,并且让学科更好地传承发展?是中医院的形式?还是西医院中医科室形式?还是传统坐堂行医形式?还是自由行医形式?还是个体中医诊所形式?还是大型连锁国医馆形式?这值得每一个国人深入思考。()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