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中医书籍永远都读不完,没什么大道至简

中医书籍永远都读不完,没什么大道至简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许多人都比较关心我平时都读什么中医书籍,说实话,我们许多中医学生至今还受无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想当然地以为只要能得到一本秘籍,就可以成为高手,然后可以名扬天下。这种想法几乎所有初学中医的人都有过,等真正入了门,一旦回眸,就会发现这种想法很幼稚。

从古至今,中医的书籍太多太多,即便是中医古籍,除去那些早已失传与散佚的,也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几辈子也读不完。加上现代印刷技术飞跃发展,现代中医书籍也很多。这么多中医书籍,应该怎样去读,从何入手,变成了困扰许多人的话题。面对这么多书籍,有些人望洋兴叹,于是产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感慨。于是产生一种偏激的观点,认为中医不是技术,而是一种道,有绝招,不用读书,或者读一两本书就行,或者只读几本经典就行。

大道至简,这种做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鼓动性,但是实则很偏激,且不说中医首先是一门特别重视经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单就这种看似得道实则投机取巧想走捷径的态度,就决定了这个人很可能会踏步不前,越来越固执偏激,甚至自缚手脚。就连人家医圣张仲景都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你还想着通过读一本书就能打败天下武林无敌手,不太客观实际。

每本中医书籍或者文章都会有它的价值,即便是那些特别能忽悠,特别开脑洞的中医书籍,有些中医熟手不屑一顾,其实有时也是能为我们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一些新颖的思路的。比如我看了一篇中医科普的公号文章,几乎是水平很低的级别了,里面几乎都是开脑洞的观点,一般人肯定不屑阅读,但是里面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结果最近来了一位子宫脱垂的患者,常规套路无效,用这个思路疗效却特别好。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便面前的中医书籍再荒诞不经,最起码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反面的教材,就像主席评价《水浒传》宋江投降一样,好就好在投降,给后人留下一个反面教材。许多中医书籍也是这样,没必要挑三拣四,只要能让自己进步,就是功德圆满。

许多时候都痛恨自己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许多知识点,比如好的经验与思路时间长了可能会遗忘。但是,一旦遇到一个类似的患者,类似的病情,经常会在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新颖的治疗思路或者用药经验,然后用上效果还很好,当时以为是灵感。直到某一天再拿到那本书,翻到那一页,看到当时的笔记或者下划线,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以前就看到过,只不过遗忘了。人的记忆是不是也类似物理共振,遇到同频率的震动,也会激发自己同频率的震动,不太明白。但是个人体会确实如此,多读书,即便遗忘了没记住,当某一天遇到相似病情的病例,脑海深处就会自然有这种“灵感”,我称之为“潜藏记忆”,平时看似不存在,紧要关头又会突然出现。

所谓“半部论语治理天下”,那是因为赵普发迹,由底层逆袭,那些下层官员拍马屁而已。多读书总是有好处的,古今没有一个名医大家一辈子就读一本书的,尤其像中医这样的治病救人技术工种,不要相信那些大道至简的鬼话。即便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宣称只读几本书或者自己讲义的,当年也不是读了大量的中医书籍么,凭嘛让人家后生只按照自己的教义来。即便目前功成名就只读经典,那也是读了好多书后的返璞归真而已。一个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和一个阅尽世间繁华,尝尽宦海沉浮人情冷暖又隐居大山的隐士,虽同在大山居住,吃了同样的饭菜,但却是两层境界,天壤之别,道理很简单。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