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食窦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食窦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食窦

【出处】《针灸甲乙经》:食窦,在天溪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定位】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

胸胁胀痛;

噫气、反胃、腹胀等胃气失降性病症;

水肿。

【应用】

食窦穴有健脾和胃,理气调肠的功效。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食窦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痛。
食窦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胸胁胀痛。

艾灸方法:艾条灸5~15分钟,或艾炷灸3~5壮。

按摩方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按摩食窦穴常用于改善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症。

【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食窦主膈中雷鸣,察察隐隐,常有水声。

《针灸大成》:主胸胁支满,膈间雷鸣,常有水声,膈痛。

《类经图翼》:主治胸胁支满,咳唾逆气,饮不下,膈有水声。

《扁鹊心书》:妇人产后,腹胀水肿,灸命关百壮。黄疸,眼目及遍身皆黄,小便赤色,乃冷物伤脾所致,灸右命关一百壮,忌服凉药,若兼黑疸及房劳伤肾,再灸命门三百壮。反胃食已即吐,乃饮食失节,脾气损也,灸命关三百壮。老人大便不禁,乃脾肾气衰,灸左命关,关元各二百壮。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死,此法试之极验。

《外台秘要》:主胸胁支满,肠间雷鸣,辘辘常有水声。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