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阴陵泉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之阴陵泉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后,即第一跖骨基粗隆(太白穴、公孙穴),向上经内踝前边(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穴、阴陵泉穴)。继续向上循行至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穴、箕门穴),进入腹部(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属于脾,络于胃(腹哀穴)。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的支脉:从胃部分出来,向上通过膈肌,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分布于胸胁。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腹胀,泄泻,便秘,胃痛,肠鸣,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癫狂,湿疹,瘾疹,下肢痿痹,足踝痛等证。

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
阴陵泉穴(合穴)

【出处】《灵枢经脉》

【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

1、腹胀,腹泻,水肿,黄疸;
2、小便不利,遗尿,尿失禁;
3、阴部痛,痛经,遗精;
4、膝痛。

【应用】

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阴陵泉穴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膝痛,黄疸,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霍乱吐泻,泄泻,急性肠炎,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遗尿,尿失禁,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阴道炎,赤白带下,疝瘕,脚气,腹膜炎,尿路感染,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痢疾,便秘,肾炎,腹水,失眠等。

经常对阴陵泉穴位进行按摩,能够很好的治疗晕眩、腹痛、腹胀以及尿失禁、腰膝疼痛、遗精阳痿还有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以及其他的妇科疾病。除此之外,按摩这 个位置也具有一定的减肥作用,他能够很好的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提高体内的新陈代谢,自然就能够排出体内多余的毒素以及废弃物,身材自然也会越来越好。

经常对阴陵泉这个穴道进行按摩,能够很好的排出体内多余的 湿气,同时还具有健脾理气还有益肾调经的作用,同时体内的经络也能获得疏通,对于一些腰膝酸痛、身体水肿或者是腹胀、拉肚子的情况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经 常刺激身体的抵抗力也会越来越好,减少患有其他疾病的可能。除了按摩的方法之外,日常我们也可以对阴陵泉穴进行刮痧。我们可以选择坐着或者是躺着的姿势,然后用刮痧板对这个穴位进行刮痧,这样能够很好的治疗体内湿邪太大的情况,促进身体健康。

按摩方法: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夏季多雨,暑湿之邪阻滞经络,故应谨防湿邪,可每天按摩阴陵泉10~15分钟。

或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文献】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针灸大成》:“霍乱,阴陵泉、承山、解溪、太白。”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圆力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