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之温溜穴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经脉循行
本经自食指桡侧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上行,出走于两骨(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伸拇长、短肌腱)之中(阳溪),沿着前臂桡侧,向上进入肘弯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后边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然后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向下贯穿膈肌,入属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过来挟着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挟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病,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
温溜(郄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温溜,一名逆注,一名蛇头,手阳明郄穴,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定位】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曲池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k)连线中点,即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主治】
1.急性肠鸣、腹痛等肠腑病证;
2.疔疮;
3.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等头面病证;
4.肩背酸痛。
【应用】
温溜穴,清热理气。主肠鸣腹痛,伤寒逆臆,寒热头痛,风逆肢痛,嬉笑狂言。
喉痹不能言:温溜、曲池(《针灸甲乙经》)。
癫疾:温溜、仆参(《备急千金要方》)。
狂仆:温溜、掖门、京骨(《备急千金要方》)。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针灸聚英百症赋》)。
肠鸣而痛:温溜、陷谷、复溜、阳纲(《备急千金要方》)。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出鼻血时,可用拇指压迫温溜,帮助止住;若是脸上起了痘痘,及时揉温溜,可以帮助消除痘痘。温溜有驱寒的作用,所以经常手凉、手心爱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按揉温溜。
【文献】
《备急千金要方》:肠鸣而痛,温溜主之。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
《针灸甲乙经》: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温溜主之。疟,面赤肿,温溜主之。肠鸣而痛,温溜主之。口齿痛,温溜主之。癫疾,吐舌,鼓颔,狂言见鬼,温溜主之。狂仆,温溜主之。喉痹不能言,温溜与曲池主之。
《针灸大成》:主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膈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
《百症赋》: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照片|云少
编辑|云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