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药贝母
贝母(学名:Fritillaria spp.)是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统称。鳞茎深埋土中,外有鳞茎皮;茎直立,不分枝,一部分位于地下;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对生、轮生或散生;花较大或略小,通常钟形,俯垂,辐射对称,单朵顶生或多朵排成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蒴果具6棱,棱上常有翅,室背开裂;种子多数,扁平,边缘有狭翅。
贝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贝母约有60种,中国产20种和2个变种,按照分布区域划分,通常分为横断山区及邻近地区贝母群、长江中下游地区贝母群、新疆地区贝母群。
药材“贝母”为贝母的干燥鳞茎,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由于贝母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已成为产区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此外,部分贝母还有观赏价值。
分布于中国的贝母:
【中文名】贝母
【拉丁学名】Fritillaria spp.
【别 名】川贝、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贝母属
【性 味】味甘、苦;性微寒。
【归 经】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主肺虚;久咳;虚劳咳嗽;燥热咳嗽;肺痈;瘰疬;痈肿;乳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研末,1-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植物学史】
起源与分布研究:
贝母属的建立可追溯至16世纪50年代,由林奈以“Fritillaria L.”命名于《植物种志》与《植物属志》中。据记载该属约有60种,分为5组:贝母组(Sect. Fritillaria)、多花组(Sect. Rhinopetalum)、聚花组(Sect. Petillium)、单鳞组(Sect. Theresia)、多鳞片组(Sect. Liliorhiza)。分布区的范围约在北纬26-65之间,在欧亚分布区的北界约为北纬58-60,如阿尔泰贝母(Fritillaria meleagris Linn.)和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两种的分布就可到达上述地区。分布最南的种如川贝母在中国的云南横断山区的漾濞、大理、禄劝一带,约北纬26。分布最东的种Fritillaria camtschatcensis约在东经160,分布最西的种Fritillaria lusitania约西经9。在北美洲,分布区北界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威尔士,约为北纬65、西经168,阿尔泰贝母的分布属于上述地区,这是贝母属在北美洲分布的西界和北界。其南缘约为北纬32,如Fritillaria biflora。贝母属在地中海地区分布的种类最多。而在伊朗—土耳其虽然只分布39种3亚种,但该区却具有从原始的贝母组至特化的聚花组,多花组和单鳞组等4个组,只有贝母属中演化水平较高的多鳞片组没有分布在该区。该区不仅有较多原始性状的种,而且有较特化的类群。因此,伊朗—土耳其是贝母属种类分布的多样化中心。但贝母属在该区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其种类在该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在地中海地区,贝母属的种类主要是贝母组的种类得到较大的发展,因此,地中海地区是贝母属的多度中心。
【分布范围】
贝母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区域、北美洲和亚洲中部,尤以地中海北岸、伊朗、土耳其等地区分布的种类最为丰富。在中国除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内蒙古、贵州(内蒙古、贵州可能有,但没有采到标本)外,其他省区均有分布,其中以四川(8种)和新疆(6种)种类最丰富;按照分布区域划分,通常分为横断山区及邻近地区贝母群、长江中下游地区贝母群、新疆地区贝母群。
【生长习性】
贝母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一般要4-5年时间。以浙贝母为例,通常秋季种子下土后,次年春天发出一片针状的叶,叶枯萎后地下留有一个直径3-4毫米的鳞茎;第二年从小鳞茎发出1-2片披针形的叶子,鳞茎继续膨大,直径达7-8毫米;第三年一般能长出几片更大的基生叶,少数还有主茎,地下的鳞茎多为一个,少数为两个,直径可达1.5-1.8厘米;第四年一般都有主茎并具花蕾或能开花,但不结果,地下鳞茎萎烂,重新生成两个新鳞茎;第五年则大多数都能开花结果,地下生成的两个新鳞茎都比较大。
【药用价值】
药材“贝母”为贝母的干燥鳞茎,在中国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最早的记载当为汉代《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通常用于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贝母类药材以贝母为来源,被划分为川贝母、浙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与平贝母和安徽贝母等6种类型,其中仅安徽贝母尚未收载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川贝母药用价值最高,为贝母类药材上品,其基原植物包括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母与瓦布贝母。浙贝母产量居商品贝母的首位,其基原植物包括浙贝母及其变种东贝母。伊贝母基原植物包括伊犁贝母与新疆贝母。平贝母为平贝母的干燥鳞茎。湖北贝母(鄂贝母)为湖北贝母的干燥鳞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较为广泛,产量仅次于浙贝。安徽贝母为皖贝母的干燥鳞茎,为20世纪才发展的中药贝母新品种。浙贝母苦寒,多用于外感咳嗽;川贝母苦甘微寒,多用于虚劳咳嗽;伊贝母、平贝母通常均作川贝使用。
生物碱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贝母已分离出130多种生物碱,多为甾体生物碱,根据其碳框架不同可分为异甾体生物碱和甾体生物碱两大类。异甾体生物碱根据E和F环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瑟文型(cevanine A)、介藜芦型(jervine B)和藜芦胺型(veratramine C),80%的生物碱均为瑟文型,该类生物碱成为贝母属植物的化学特征性成分。甾体生物碱根据氮元素连接在吲哚环或哌啶环上而分为茄碱型(solanidine D)和裂环茄碱型(secosolanidine E)。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1.1镇咳作用:小鼠氨水引咳法证明,ig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小鼠ig家种及野生川贝母流浸膏,则无明显镇咳作用。小鼠二氧化硫引咳法表明,贝母生物碱亦无明显镇咳作用。Ig贝母一皂甙Ⅱ号,能使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发现组织培养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给药后(3.0g/kgig)30分钟作用较强,止咳率大于50%,在60分钟时两种川贝作用均己下降,但直至2小时药物仍有显著作用。选镇咳作用较强的3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发现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一样,止咳效果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1.2祛痰作用:采用小鼠酚红排泌法,以3.9g/kg(ig)剂量作时效曲线,分别在给药后30、60、120分钟立即ip0.25%酚红((0.2ml/10g),按分光光度法测558nm处吸收度。结果表明,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均具有祛痰作用,给药60分钟后为作用峰值,给药2小时后作用下降。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选时效峰值时间60分钟,按1.5g/kg及3.0g/kg给药,结果表明,两种川贝的祛痰效果均随剂量加大而增强。其它小鼠服用30g/kg川贝母煎剂,药后60分钟与药前比较,痛阈降低。
2.抗溃疡作用:
2.1对大鼠结扎幽门性溃疡的影响:大鼠断食48h后麻醉、开腹,结扎胃幽门,缝合腹壁后sc平贝总生物碱(简称总碱)3、1.5mg/100g,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9小时断头处死,收集胃液,同时测定胃液量,游离酸,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并用肉眼观察溃疡形成情况。结果两种剂量对胃蛋白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1.5mg/100g组的溃疡指数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2对应激性溃疡的影响:采用上述剂量,观察对应激性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结果1.5mg/100g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P<0.05。
2.3对消炎痛所致胃溃疡的影响:大鼠按上述剂量ip给药后各组均ip消炎痛40mg/kg,给药后处死,取胃观察溃疡程度。结果3.0mg/100g的总碱对消炎痛所致的胃溃疡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其它作用:
川贝母碱静脉注射对麻醉猫产生持久的血压下降,伴以短时呼吸抑制,能增强豚鼠离体子宫收缩,抑制离体兔肠,并无扩大瞳孔的作用。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公斤,死前有痉挛,还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西贝母碱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对心电图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整体狗小肠均有明显松弛作用,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
贝母素丙(川贝母素,fritimine)4mg/kg静脉注射,能吏麻醉猫产生持久性血压下降,伴以短暂的呼吸抑制;7.5-16mg/kg静脉注射,能使兔血糖升高;1:50000浓度能使离体豚鼠子宫收缩,1:100000浓度能抑制离体兔肠的运动;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
平贝母浸膏对实验动物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药理学】
小鼠ig组培川贝和野生川贝混悬液,8.0g/kg为可能用的最大剂量,观察1周,小鼠一切活动正常,均未出现死亡。平贝母总碱小鼠iv的LD50为84.2mg/kg,ip为148.4mg/kg。亚急性毒性:小鼠36只,均分为3组,给药组(2,3组)分别sc总碱0.3、0.15mg/10g(分别相当于LD50的1/5和1/10),对照组给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给药1次,隔日称1次体重,给药3周后处死,检查血象、肝功、肾功,每组取5只做心、肝、脾、肺、肾的病理切片。结果表明,总碱对小鼠的血象、肝功、肾功,以及各脏器均未见影响。
历史沿革
一.《本草纲目》贝母
【释 名】亦名苘、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气 味】(根)辛、平、无毒。
【主 治】
1、胸膈郁积。用贝母(去心),加姜汁炒后研细,再和姜汁、面糊做成丸子。每服七十丸。
2、化痰降气,止咳解郁。用贝母(去心)一两、姜制厚朴半两,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3、小儿百日咳。用贝母五钱、甘草(半生半灸)二钱,共研为末,加沙糖调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以米汤化服一丸。
4、乳汁不下。用贝母、知母、牡蛎粉等分,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猪蹄汤调服。此方名“二母散”。
5、目昏,流冷泪。用贝母一枚、胡椒七料,共研为细末,点眼。
6、目生弩肉。用贝母、丁香,等分为末,加乳汁调匀点眼。
7、吐血、鼻血不止。用贝母(炮过),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浆水送下。
8、小儿鹅口,满口白烂。用贝母(去心,研细)半钱,加水五分、蜜少许,煎三沸。取抹患处。
9、乳痈。用酒送服贝母二钱,另找人吮乳,使之通畅。
10、紫白瘢。用贝母、南星,等分为末。生姜带汁调药搽瘢上。
二.《本草备要》贝母
宣,散结,泻热,润肺,清火;微寒,苦泻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经气分,心火降则肺气宁。《诗》曰∶言采其虻。虻即贝母也。取其解郁)。润心肺,清虚痰。
治虚劳烦热,咳嗽上气,吐血咯血,肺痿肺痈,喉痹(君相之火)目眩(火热上攻),淋沥(小肠邪热,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为气化之源)瘿瘤(化痰),乳闭产难。功专散结除热,敷恶疮(唐时有人膊上生疮如人面,能饮酒食物,亦无他苦。遍投诸药悉受之,至贝母。
疮乃颦眉,灌之数日,成痂而愈),敛疮口(火降邪散,疮口自敛,非贝母性收敛也。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贝母,不知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设或误用,贻误非浅。故凡风、寒、湿、食诸痰,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
川产开瓣者良,独颗无瓣者不堪用。去心,糯米拌炒黄,捣用。浓朴、白薇为使。畏秦艽。反乌头。
三.《本草乘雅半偈》贝母
阴阳左右,各十有二,两边分解者,各得其平,丹龙精仅独粒,则左难右难矣。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核】曰∶贝母,一名勤母、空草、苦菜、苦花。出晋地、润州者最佳。今河中、江陵、郢、寿、随、郑、蔡、滁诸州亦有之。二月生苗,叶随苗出,如荞麦状,茎叶并青。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百合,斜悬向下,上有红脉,若似人肺。八月采根,根有瓣子,黄白色,如聚贝子。一种叶如栝蒌而细小,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色,连累相着而可分解。一种叶如韭而花色白,根子亦作两瓣也。修治,先于柳木灰中炮黄,擘去口中米许大心,再拌糯米同炒,俟米黄,去米用。勿用独粒,不作两瓣者,号丹龙精,误服令人筋脉永不收,唯黄精、小蓝汁服之可立解。浓朴、白薇为之使。恶桃花。畏秦艽、莽草、矾石。反乌头。
先人云∶形如聚贝,独贵其母,若用空解,肺肝可施。
【核】曰,虽有多种,但苗叶别异,萼悉上昂,花悉下垂,此开机互阖,阖机互开,少阳胆之枢药也。根形如贝,色白味辛,以金为用,肝之肺药,肺之肝药也。以太阴肺主开,厥阴肝主阖,靡不取决于少阳胆主枢者。如伤寒烦热,喉痹风痉,乃开机反阖,不能转开;
如淋沥,乃开机反折,不能互阖;如乳难,乃不能为开;如金疮,乃不能为阖;如疝瘕,乃不能为开为阖也。贝母功力,能使阖者开,开者阖,阖折不能互开者,能使之互开;开折不能互阖者,能使之互阖;不能阖者,能顺其阖;不能开者,能顺其开;不能为开为阖者,能顺其为开为阖也。盖开与阖,莫不取决于枢,以为开阖故尔。
四.《本草崇原》贝母
气味辛平,无毒。主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贝母《尔雅》名 ,《国风》名虻。河中、荆襄、江南皆有,唯川蜀出者为佳,其子在根下,内心外瓣,其色黄白,如聚贝子,故名贝母。)
贝母川产者味甘淡,土产者味苦辛。《本经》气味辛平,合根苗而言也。根形象肺,色白味辛,生于西川,清补肺金之药也。主治伤寒烦热者,寒邪在胸,则为烦为热。贝母清肺,故胸中之烦热可治也。淋沥邪气者,邪入膀胱,不能随太阳而出于肤表。则小便淋沥。贝母通肺气于皮毛,故淋沥邪气可治也。疝瘕乃肝木受病。治疝瘕,金能平木也。喉痹乃肺窍内闭,治喉痹,通肺气也。乳难乃阳明津汁不通。金疮风 ,乃阳明经脉受伤,贝母色白味辛,禀阳明秋金之气,内开郁结,外达皮肤故皆治之。
五.《本草蒙筌》贝母
味辛、苦,气平、微寒,无毒。荆襄多生,苗茎青色。叶如大麦叶,花类豉子花。近冬采根,曝干听用。有瓣如聚贝子,故人以贝母名。黄白轻松者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去心咀片,入肺行经。消膈上稠痰,久咳嗽者立效;散心中逆气,多愁郁者殊功。仲景治寒实结胸,刺小陷胸汤,以栝蒌子黄连辅斯作主。(因味辛散苦泻,故能下气,今方改用半夏误也。)海藏疗产后无乳,立三母散,用牡蛎知母尊此为君。(煮猪蹄汤调服。)足生人面恶疮,烧灰油敷收口。产难胞衣不出,研末酒服离怀。时疾黄胆能驱,赤眼肤翳堪点。除疝瘕喉痹,止消渴热烦。又丹龙睛系独颗瓣无分拆,傥误煎服,令遍身筋不收持。蓝汁黄精,合饮即解。
(谟)按∶世俗多以半夏有毒,弃而不用,每取贝母代之。殊不知贝母乃太阴肺经之药,半夏乃太阴脾、阳明胃经之药,何得而相代耶?且夫咳嗽吐痰、虚劳吐血咯血、痰中见血、咽痛喉闭、肺痈肺痿、妇人乳难痈疽及诸郁证,此皆贝母为向导也,半夏乃为禁用。若涎者,脾之液也。美味膏粱炙 大料,皆生脾胃湿热。故涎化稠粘为痰,久则生火,痰火上攻,故令昏懵不省人事,口噤偏废,僵仆蹇涩不语,生死旦夕。自非半夏、南星曷可治乎?若以贝母代之,则束手待毙矣。
六.《雷公炮制药性解》贝母
味辛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清心润肺,止嗽消痰,主胸腹气逆,伤寒烦热,淋沥瘕疝,喉痹,金疮,人面疮,瘿瘤诸恶疮。去心研用,浓朴白薇为使,恶桃花,畏秦艽、矾石、莽草,反乌头。
按∶贝母辛走肺,苦走心,善能散郁泻火,故治胸腹云云等疾。
雷公云∶凡使先于柳木火中炮令黄,擘破去肉,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拌糯米,于锅上同炒。待米黄熟,然后去米取出,其中有独颗围,不作两片无皱者,号曰丹龙精,不入药中。若误服,令人筋血脉永不收,用黄精小盐汁,合服立愈。
生活中我们可以享受的东西有很多,吃饭是一种享受,看风景是一种享受,恋爱是一种享受,感受季节也是,学会感知,是获得幸福快乐的前提。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哪里奋斗,就在哪里闪耀。时光不负有心人,等你探索走了很长的路,抬头时就可看见满天星辰。愿怀揣期待,成就未来。早安!
在人生的旅途中并没有车站,也没有一个能够一劳永逸的地方。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于旅行的过程。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