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新冠特刊】一个中医院护士驰援武汉的日记(二)

【新冠特刊】一个中医院护士驰援武汉的日记(二)
转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订阅号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IxOTkzMA==&mid=2648866212&idx=2&sn=74f24e3ce53655e4c4625de79c84c2cf

2020年1月30日

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


不知道今天的北京,天气如何?但我想告诉你,今天的武汉晴空万里。一如我们的心情,必胜的信念,坚定而明确

今天是我们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作为队伍中的护士长,第一个进去,我义不容辞。从早起开始,我们就开始做准备,准备物资、准备实力、也准备心情。和我一组进入疫区的是急诊科的护士小纪,面对急危重症,她是行家、是专家,而面对传染病,她和我一样略显无助。我们一起干了医院为我们准备的抗病毒中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剂扶正药,抵抗病毒万千!

下午15时,是我们确定开科的时间。我们的服务病区在医院临时改造的老楼,一共六层,原来是泌尿科、妇科和心脏科。疫情来临后,整栋楼都变成了呼吸科,而我们要建设的就是位于顶层的呼吸六病区。由于需要区别患者通道和医护工作者通道,我们只能从没有电梯的楼梯运送防护物资。7个小姑娘搬着一个个大箱子向上抬。我们没人说累,尽管已经气喘吁吁,红色羽绒服配着通红的脸庞,那一刻,我们都好美。

患者比我们想象来的要快很多。就在我们一步步穿防护衣的时候,就听见护士老师们(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护士老师们在隔离区外的护士站为我们做护理文案工作方面的辅助工作)喊:“病人已经办进来了,大家抓紧时间进去!”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话别,一句平安,回一声加油,我们转身就走进了隔离病房。

第一例患者和我们几乎一起进入。他是一位90岁的老爷爷,是一位退休的干部。而这场疾病,让这个原本健硕的老人,失去了健康的光泽。多日的高热,让他的目光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力。老人的女儿送他过来,因为防护问题,只能被隔离在病区外。当我从物品通道把她给老人准备的物品接过来时,她拜托我们多多照顾她年迈的父亲。我很认真的告诉她我们是从北京来的,也很郑重的告诉她,我们一定会努力照顾好她的父亲。她很感动,一直站在通道口说谢谢,我们说你走吧,这样对你也好。她依依不舍,走了几步,又回头对我说:谢谢,拜托了,北京的专家。拜托,即拜谢,托付。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

在隔离区的时间过得很快。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收了9个病人。因为都是疑似或高度疑似病人,为预防交叉感染,根据感控专业规定,每个病房只能收治一名患者。因此,病房很静,没有聊天吵闹的声音;但病房又很吵,咳嗽声、呻吟声、我们走步摩擦防护服的沙沙声,这是病房单调的曲子。

我们的工作很平常,输液、监护、给氧,除了带了手套后的一点点障碍,和普通病房似乎没有差异。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我的病房,我不会像在这里这么郑重的介绍自己。而面对隔离区的病人,他们的无助更需要给予安慰。当我们站在床旁,告诉他我们是北京东直门医院来的,专门来帮助你们的时候,患者的眼神里都充满了希望。那种绝望中的渴望、那种无条件的信任,是我在普通病房难得一见的。我们越掷地有声的说出自己的名字,这份对他们的鼓励就越加的强大。

图为医疗队的梁医生在询问患者病情

穿着防护衣、待着N95口罩行走的感觉并不那么好受。憋闷、缺氧,我和小纪的反应力、记忆力似乎都下降了,很多事情要彼此提醒很多遍。

你知道吗,隔离病区有一扇很神奇的门,白色的,很厚的防盗门。门里门外是两个世界。门外的世界,被叫做清洁区,大家可以“坦诚相见”;门里的世界,被叫做污染区,所有的物品都被叫做污物,除了真心,所有物品都要被“医学处理”。

而我们,是唯一能在这扇门中穿梭的人,送进去希望,带走了疾苦。这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也是一份骄傲!我会更努力,才会对得起这扇门里门外的信任。杜渐,加油!医疗队,加油!

湖北加油!

2020年2月1日

第一个小夜班,送走了一位老爷爷

今天是我的小夜班,下午7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一共六个小时,加上交接班、穿脱隔离服复杂的程序,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厚厚的隔离服中呆七个多小时。

今天,14床的爷爷去世了。他是我接诊收入院的,入院时就是重症患者,既往有肺部占位、老年痴呆症、高血压等基础病。接诊的时候,他的肺部感染已经很严重了,我们有过很简短的沟通。他用我听不太懂的武汉话对我说过,他很难受,对我说上厕所、床上不行,说谢谢你们来。可能他还喃喃细语了很多,但是全病区的患者都在等着我,我没有时间详细听他说。而今,再也没有人听得到了。

之后,我和同事一起收拾了老人的所有生活用品,要做消毒处理。老人的东西不少,一件件都能感受到他生活过的气息。我觉得自己好像哭了,因为护目镜中有雾气在增加。然而,事实并没有给我多少时间去伤感,因为39床的呼叫器响起,那是个酮症伴有精神障碍的叔叔,逝者已矣,我们要去为下一条生命而努力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首例死亡病例的原因,大家的脚步都带着沉重。

一个班次很长,等待下班脱下防护服、可以自由呼吸的时间度秒如年;一个班次又很短,短到那个危重病人的症状还没有显著的好转,我们就该交班了。

下一个班是一天后,希望再进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还在……

作者脱下防护服时的手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杜渐,微博ID:骨科小护士,在此特别感谢!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图片来自骨科小护士微博,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