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胃三位一体治眩晕
作者简介:李郑生,男,1958 年生,河南洛宁人。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之子。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河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李振华教授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诸脏腑中,肝脏与脾胃的关系更为密切。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其功能主疏泄条达,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如情志伤肝,肝郁气滞,失其疏泄条达,横逆脾胃,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即所谓木郁克土;如饮食损伤脾胃或久病脾胃虚弱,湿阻中焦,肝气失其正常的疏泄条达,均可导致肝脾失调或肝胃不和,即土壅木郁。
故二脏中任何一脏有所偏盛或偏衰,均可能使上述关系遭到破坏,出现肝、脾、胃彼此乘侮异常。尤其肝失疏泄条达,横逆脾胃是导致脾胃病极为重要的因素。在脾胃病的病程演变、转归、愈后中,肝、脾、胃的协调及病理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在脾胃病中表现为脾常虚,肝常郁,胃常滞,很少单独为病。
肝经风火是头痛的始发病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与足厥阴肝经、督脉上汇于颠顶,故肝脏与头痛、头风发病最为密切。脑为髓海,依赖肝肾精血和脾胃水谷精微的濡养,故以眩晕、头痛多见的脑病与脾胃、肝肾的关系密切。肝脾胃失调在眩晕、头痛病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其病缘于脾湿生痰,痰阻清阳,肝郁气机不利,气郁化火动风,肝风夹痰浊上蒙清窍所致。眩晕案
冯某,女,60岁,初诊:2006年2月22日。
主诉:头晕、目眩3月余,加重伴恶心欲呕2天。
现病史: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目眩,体位改变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恶心欲呕,无耳鸣、耳聋,曾在多处治疗,服用西比灵以及数剂中药,症状改善不明显,且时有反复。现患者仍感头昏沉,伴左侧头胀痛,偶有耳鸣,疲乏无力,胸闷泛恶,食后胃脘胀满,眠差,口苦大便次数增多,质偏烂。舌质暗,舌苔黄微腻,脉沉弦滑。查血常规:血小板317109/L,TC:5.6mmol/L,TG:1.9mmol/L,LDL-C:3.3mmol/L。2个月前查TCD示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
西医诊断:高脂血症。
中医诊断:眩晕(痰浊内阻,肝郁化热证)。
治法:健脾化痰,疏肝清热。
方药:李老自拟方祛痰定眩饮加减。
法半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白术10g,节菖蒲10g,远志10g,葛根15g,胆南星10g,龙胆草10g,菊花10g,天麻10g,蝉蜕5g,山楂15g,山栀15g,甘草5g。5 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2006年3月1日。诉服药后头晕目眩减轻,头胀痛缓解,睡眠改善,仍觉口干苦,大便不爽。原方去菊花、蝉蜕,加枳壳10g,知母15g,继服10剂,已无明显头晕目眩感,饮食好转,其他症状均有减轻。仍宗原方,嘱继续服用以巩固,并注意饮食调理。病人继服5剂后,诸症均消。
按语:古代医家对眩晕病机的阐述有“无虚不作眩”“无痰则不作眩”,说明眩晕的病机也不外虚实两端。《医学正传眩晕》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本案眩晕辨证为痰热内扰,肝风内动。一方面眩晕伴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者,即如朱丹溪所言“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夹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患者年逾六旬,脾胃运化功能本已不足,加之平素饮食未加注意,以致中阳不运,致痰湿中阻;另一方面,《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眩晕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加之患者痰浊阻滞脾胃,土壅木郁,肝失疏泄则生风化火,肝与胆相表里,肝郁化火,胆火上乘,则口苦,偏侧头胀痛;热扰心神则眠差。
故治宜健脾化痰,疏肝清热。方用李老祛痰定眩饮加减。方中法半夏、茯苓、陈皮、白术、胆南星健脾化痰;菖蒲、山楂开窍化湿,助健脾胃;天麻、菊花清肝止眩;蝉蜕入肝经,善于疏肝清热;龙胆草、山栀子清泻肝胆之火;葛根通络止痛;菖蒲、远志疏肝理气,通窍安神;甘草调和诸药。上方加减用药,随症而变,标本兼顾,使脾气渐复,湿浊运化,肝气调达,郁火得泻,而眩晕自除,诸症消失。
运用李老论治眩晕方法治疗数百例均获良效,一般服中药3~5天内能明显控制症状。眩晕为中风先兆症之一,治疗眩晕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治疗本症,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截断疾病的发展趋势,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点击可直接购买
购书
内容简介
李振华,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原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院长,终身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500 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中国中医药报》曾刊文专题报道赞誉其为“脾胃病国手”。
先生治病救世七十余载,教书育人六十余年。早年擅长治疗外感热性病与内伤杂病,成就卓越。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说的研究和脾胃病的治疗,提出了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脾虚多为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的脾胃病基本原理,以及脾虚、肝郁、胃滞的脾胃病病理特点。治疗上提出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脾胃病治疗大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指导临床实践,灵活辨证,获效颇佳。
本书内容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医家小传,主要介绍李振华教授的生平简介,医学成才之路,从医从教的主要事迹。第二章学术精华,主要介绍其学术思想,包括其治病疗疾思想、养生思想、治未病思想等。第三章临证精粹,总结李振华教授用药心法、成方心悟,以及治疗脾胃病、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临证经验,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病的典型案例,结合医案,希望读者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李振华教授的临床用药处方思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详细介绍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加按语,以阐述李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以期启迪后学。第四章弟子心,介绍传承人结合跟师所学及其自身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感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李振华教授对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有赖于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精粹的集中体现。研究并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辨证思维和临床经验对促进中医药行业发展,促进中医药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提升中医临床水平,培养优秀的青年中医具有重大意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李振华论治内科疑难杂症》,主编:李郑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一年腹泻3剂止,是什么方子有如此奇效
● 治疗肝脾肿大,需辨别三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