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家合力推荐!一本百姓都能读的中医科普书
黄仕沛教授
我愿不辞固陋地推荐所有人们都来读一读《遇见中医》。
中医历经数千年的光阴,名医大家辈出,医学流派林立,学术思想流传广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师承”这种师徒授受的传承模式。这一模式是我国古代传授医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对众多医学流派(如仲景学派、易水学派、河间学派等)的产生,以及中医学的延续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颇为深远,更令中医学界出现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盛景。
然而,如果没有遇见合适的人,即使想要传承也难以为继。广东省名中医杨宏志教授之高足陈权先生为非科班出身、来自民间的中医爱好者,并以中医数千年来最为重要的“师带徒”模式学习,他笃学好古,追慕仲景之道,跟师临床,孜孜无怠、乐此不疲,并根据跟师学习体会写下“岭南中医传承人故事,散文式中医科普作品”《遇见中医》,令人赞叹,余亦因岭南中医后继有人而深感欣慰。
德馨神歆的中医名家,经过数十年的实践积累,都各有独到的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不仅需认真继承,还应“备前人之美发挥而光大之”,不吝惜地与同道者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琢磨,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倾注自己的一份力量。期望陈权可以不负初心,持之以恒地学习,承接杨宏志教授之岐黄薪火,以《遇见中医》为开始,将中医的衣钵传承下去。
我愿不辞固陋地推荐所有人们都来读一读《遇见中医》,体会和思考书中每个故事背后蕴含的养生哲理和中医知识。中医从来都先言养身,后论治病,正如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遇见中医》不仅向民众百姓普及了中医知识,还满含家国之思,对一些当下存在的社会现象和医学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此书以一般民众都能阅读和理解的方式呈现,不似过去深邃的理论书籍,很多寻常百姓都因过于枯燥而不愿卒读。陈权先生之举,用心良苦,将影响深远,裨益大众。
黄仕沛教授简介
黄仕沛,男,1945年生。岭南著名经方学家。广州市名中医,副主任中医师,“2018年全国基层名中医工作室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主任委员、澳洲专业中医师学会学术顾问、香港新华中医中药促进会名誉顾问、香港名医名方研究会顾问。1983年到2004年历任广州市越秀区中医院院长,越秀区政协副主席。自90年代起学术上“觉今是而昨非”,转而专攻仲景之学,临床上独尊经方,主张“方证对应”。临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每以经方取效。深受患者欢迎。
冯世伦教授
《遇见中医》是一般民众百姓也能读懂的中医科普作品!
《遇见中医》的书名起得甚为切当,其内容亦恰如其分,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相契。书中字里行间论及很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本非科班出身的作者对张仲景有不少深入的理解,这或许值得中医爱好者深思。
学习中医应以经典为根本,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著作为基础,尤应追慕与深研仲景之心志及精髓。《伤寒论》渊源于《汤液经法》及《胎胪药录》,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其文简而义丰,旨趣深奥,药少力宏,实为不可多得之“活人书”。
本书作者陈权先生为广东省名中医杨宏志教授之师承高足。他热爱中医、笃志好学,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不曾间断地学习《伤寒论》、《内经》等著作,思考其中的经方用药,而且一边学习仍一边工作,颇费心力,不辞苦辛。希望他能一直坚持往这一方向钻研,在中医学术上做出更大成就。
《遇见中医》是一般民众百姓也能阅读和理解的中医科普作品,具备较强的可读性,又以散文形式写就,含藏着一定的文学底蕴。作者初学中医时的迷惘,亲人罹患疾病时的痛惜,得遇师长引导后的豁然开朗,在看似寻常的生活中拾捡起点滴灵光,都于书中款款而叙。
陈权先生怀着学习中医的志愿孜孜以求,已然是很有眼界和意志的事情,而将从医心得化为常人易于接受的作品,则更是有气度和用心。希望此书能予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以启迪,并祝陈权先生再接再厉,学中医取得更大成绩,不仅能登堂,且能入室。
冯世伦教授简介
冯世纶,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首都国医名师,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和冯世纶名医传承工作站首席指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博士后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南京国际经方学院课座教授,加拿大中医经典学会名誉会长,欧洲经方中医学会专家顾问,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通过长期学习和整理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的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刊行国内外,引起国内外中医界的观注。曾多次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台湾等国及地区讲学。先后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溯源“、“《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了《经方传真》、《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经方六经类方证》《读懂伤寒论》等书。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的六经不是《内经》的六经,六经来自八纲。冯世纶继承再弘扬,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通过学术讲座,办学习班及临床带教,在国内外传播和弘扬了胡希恕学术。明确提出,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力推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
杨宏志教授
希望更多的人读到《遇见中医》,规避书中言及的伤害身体的错误生活方式。
一年前,当陈权跟我说他要写一本中医类的科普书籍,要把正确的养生知识普及给寻常民众,裨益更多的人时,我以为这只是他流于言语的一时之兴。
写一本书谈何容易,更何况是写一本老百姓都能读得懂,涉及各种中医医理的科普作品,但陈权凭着对中医的一腔热血,对世人的慈悲之心,对家国的情怀,完成了这本散文式中医科普作品。
纵观当下,以现代文学散文故事的形式书写,且老百姓都读得懂的中医科普书籍颇为稀少。希望陈权这本《遇见中医》可以被更多人读到,让更多的人们恰当规避书中言及的伤害身体的错误生活方式,增进对于中医知识基础层面的理解,此中意义深远,关系重大。
我很庆幸遇见陈权这样的中医传承人,他对中医有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在清晨、深夜,或是在旅途中,都常常能看到他伏案学习的身影。他竭尽心力,有积雪囊萤之遗风。他还喜欢提问和思考,他对《伤寒杂病论》的一些认识和理解,甚至比部分当下的学院派医家略胜一筹。
尽管在中医的学术知识上,陈权已具备一定的积累,但中医学海浩瀚无垠,他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陈权能继续坚持学习仲景经典,师仲景之心,习仲景之道,使之传承不绝,熠熠生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至今,有志于学之士皆然。因作此跋以勉之。
杨宏志教授简历简介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中医师承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入选岭南名医榜,中山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岭南医院中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第二批),广东省师承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广东省首批中医重点专科(肝病专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东省自然医学研究会会长(创会会长),广东省自然医学会膏方专业委员会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主委(创始人),广东省临床医学会中医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主委,世界卫生组织乙肝中国项目顾问,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委,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科协医药联合体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委会副主委。在中西医结合肝病领域和自然疗法领域基础和临床做了大量的研究,长期专注于常见肝病和疑难性肝病及其相关胆胃肠颈椎病的研究尤其擅长于应用经典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结合五运六气整体观念思维,精于指甲及色诊脉诊及太阳少阳病厥阴病辨治,三因制宜及经方合方膏方食疗方非药物自然疗法,主编《肝脏病及相关病中西医诊治》等著作二部,副主编三部,专利1项,主持的“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化临床系列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专业论著10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美国替代医学杂志等杂志20余篇,承担国家传染病重大项目重症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及病毒性肝炎“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分中心负责人四项,其它省部级十余项。在国内率先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自然,自然疗法,能量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将中医药与量子科技相结合提高中医药疗效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可,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专科师承人才数十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均为蒙建光创作。,欢迎投稿唠嗑。
● 遇见中医:小柴胡汤,平常百姓的认知很有限
● 遇见中医: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