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学不再抽象,各种脉象概述及示意图对中医来说,脉学是一项重要而神奇的临床诊断技术,在现代很多医家的继承和发扬下,中医脉诊能够越过中西医的界限,达到精确诊断疾病的程度。
学习脉诊的最大困难,就在于诸多脉象实在是过于抽象,如“浮脉举之有余而按之不足、涩如轻刀刮竹、滑脉如盘走珠”等,小编从学习脉诊的经历中发现,真正认识了脉,才感觉这种描述恰如其分,但如果仅靠这种描述,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钻研精神,很多情况下是万万想不到这个脉的“模样”的,今天我们尝试用图像的方式表现一下各种脉象的特点。
浮 脉浮脉为单一脉素,脉位表浅,轻触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沉 脉沉脉,脉位深在,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是实邪内郁,困遏气机,脉气鼓动于内,故脉沉而有力。阳虚气陷,脉气无力鼓动于外,故脉沉而无力。
迟 脉迟脉特指每次呼吸脉动(心跳)三次,仅是指心跳频率的缓慢,不加其他因素。迟脉是寒邪凝滞气机,阳失健运,则脉迟而有力,阳气虚衰,无力鼓动血行,故脉迟而无力。若邪热结聚,壅滞气机脉也见迟而无力。
缓 脉特指每息脉动4~5至的单因素。
数 脉数脉指脉搏(即心跳)的频率加快,一般每次呼吸脉动6次为标准,附加脉滑的条件。血得热而行。如热邪炽盛,血行加速,故脉数而有力;如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加快,则脉细数无力;气血虚少,形体失养,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使气血运行加快,或阴气虚衰,亡阴亡阳,虚阳外越,脉亦数,但多数而无力。
虚 脉虚脉是浮脉、大脉、无力脉的复合脉。血虚,脉失充盈,按之则空虚,阳气失收敛而外浮,脉壁松弛,故脉浮大。脉见浮大而虚软也。
实 脉实脉是长、大、弦,寸、关、尺三部盈指的复合脉。邪气亢盛而人体正气不虚,正邪交争,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举按皆长大而有力。
长 脉长脉特指脉体长或脉势长的单因素,常见寸、尺脉的外延或尺脉脉势的延长。阳热内盛,实邪壅滞,正气未衰,正邪相搏,脉则坚满故脉长。
短 脉短脉特指脉势短缩,不满本位的单因素。痰食积滞,或气郁血瘀,阻滞脉道,脉气郁郁不伸,故见脉体短缩,气虚不足,血行鼓动无力也见脉体短缩。
弦 脉弦脉应指如按琴弦,是指脉管张力增高的单因素。中医认为弦脉是脉气紧张的表现,邪滞肝胆,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痰饮内阻,气机不畅;疼痛系阴阳失和,气为血阻,疟疾寒热交作,脉气失和,均可导致脉气的紧张而出现弦脉,若脉弦而细有力,如寻刀刃,则是胃气竭绝之脉象,病多不治。
紧 脉紧脉是脉管紧张度增加及脉道绷急的复合脉。紧脉与弦脉的区别主要是,弦脉端直以长,紧脉脉势不稳定。(小编按:注意紧脉的图前后脉形不一致,弦脉是前后一致的。)寒性收引,寒邪内侵,脉道拘急,故脉绷急, 正气欲速驱邪外出,则气血运行加快,可形成数而绷急的脉象。
滑 脉滑脉特指脉流利度增加的单因素。实邪壅盛而正气未虚,正邪交争,气实血涌, 故脉往来流利。
涩 脉涩脉特指脉形的不流利,是血行涩滞的单因素。精亏血少,脉道失于濡养,血行不畅,脉涩滞无力,痰食胶固,气滞血瘀,阻滞气机,血行艰涩不畅,脉涩 而有力。
洪 脉洪脉特指脉象的来势大。《内经》谓之“钩脉”,也有“大脉、洪大脉”的称法。内热充斥,气盛血涌,脉道扩张,脉势汹涌, 故脉洪。但久病正虚,虚阳浮越则见危象。
革 脉革脉特指芤脉与弦脉的兼脉,既有芤脉的中空,又有弦脉的上实,形象描述“如按鼓皮”。人体亡血失精,脉道失去充盈则按之空虚,阳气无所依附而外越,则轻取弦力而中空。
牢 脉牢脉特指沉、弦、实、大、长五脉的兼脉。牢脉见于阴寒内积,阳气沉潜,脉气内困。革脉浮大中空而边实,它的脉理是:内虚表实。牢脉弦长实大内沉,脉理是:内实表寒。两脉有表里虚实的原则区别。《脉学辑要》言:“革者浮紧无根之极,牢者沉坚有根之极,当以此辨之。”
细 脉
细脉特指脉道细的单因素。明朝时期吴鹤皋在《脉语》中说:“小脉(细脉)形减于常脉一倍。”即细脉是正常脉的一半,这是细脉的标准。
血虚导致脉管不能充盈;气虚无力鼓动于脉;湿邪困阻脉道,故脉细如线,软弱无力。
濡 脉
濡脉特指浮、细而软三种脉素的兼脉。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濡脉与触女童手背静脉的浮、软、细感觉相似。
阴血不足、脉道不充,阳气失敛则外浮,湿邪困滞则脉动无力,故脉浮细而无力。
弱 脉
弱脉特指沉、细、无力脉的复合脉,与濡脉在脉位上对举。
中医认为血不足,脉道欠充盈,则脉细,阳气虚则脉沉无力,故脉弱。
微 脉
脉细无力若有若无,模糊不清。
中医认为微脉是阴阳气血极虚或阳气欲竭的征象。
芤 脉
芤脉特指浮、大、柔、中空四大要素的复合脉。
芤是葱管之意,芤脉的脉感如同手触葱管,中空而边实, 甚至可触到两道边,这种边实是相对中空而言的,也只能是软 的力度,否则是错误的。中空并不是一点脉张力也没有,是一 种界于软与无之间的脉力。
中医认为急性失血脱水、脉道失于充盈、津血亡失、阳气 外浮,故脉浮大而中空。
本文摘自《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除上述脉象之外,书中还有散、动、伏、促、结、代、浊、风、奇、漾、潮、边、击等脉象的详细解读,及单一脉象及复合脉象代表的中西医临床意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购买,详细参阅,相信在对脉诊的认识上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介绍
本书以探讨“脉中形”和“脉中气”为主要思路,揭示了脉诊知病证的秘密所在。本书确定了边脉、风脉、浊脉、潮脉、漾脉、脉晕、“脉晕点”等脉象,规范兼脉的命名方式,绘制出精准定位的脉象图。按书学习可以做到病、症兼取。本书是《中华脉神》的改版,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诊脉思维及临床实操技法。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许跃远现代脉学精华(一)》,作者:许跃远,图文内容及封面图片均摘自该书,由王顺整理,“中医出版”刊载此文,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唠嗑。
● 小儿脉特点及代表意义
● 掌握这几个点,用活大青龙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