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脱皮,别慌!有多种方法可治!
在秋冬之际, 有的人手掌会出现明显的脱皮现象, 医学上称为“剥脱性角层松解症”, 也叫作“板状出汗不良”。
产生这种表浅剥脱性皮肤病的原因, 至今还不清楚, 不过, 从临床实践中发现, 凡患有手上脱皮的病人, 绝大多数同时患有多汗症。
手足局部的出汗多少, 常与自主神经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众所周知, 汗腺的功能, 不仅能调节体温, 而且还能湿润皮肤。当心理上处于焦虑、忧愁、恐惧的状态下, 就会促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失去平衡, 掌跖部位丰富的小汗腺所分泌的汗液也相对减少, 使表皮内的含水量降至10%以下, 难于维持皮肤表面的柔韧,再加上秋冬之际的气候比较干燥。
因此, 在手掌上会出现针帽大小、无炎性改变的小白点, 继而向四周扩大, 同时中央部位的表皮破裂和撕脱出浅表细薄的白色鳞屑。
随着病情的进展, 又常不断出现新的剥脱性皮疹, 最后融合成大片状白色鳞屑。本病除发生在掌跖外, 偶尔见于手足背侧, 呈对称性发生。大多数病例经过3 ~6周后自愈, 但极易复发。手足脱皮易在暖热季节复发, 一年可复发一至数次。
防治
正确认识本病与手足癣、接触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是完全不同的;
不要看到掌跖部位一有脱皮, 就动手去撕鳞屑, 避免感染;
平时应尽量不用或少用碱性大的肥皂洗手足,以防止掌跖皮肤干燥和出汗不良;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这对于预防手足脱皮也有一定的作用;
少数病例若经常发生较重的脱皮现象,选用陈皮、金毛狗脊各30g, 五倍子、苍耳子、金钱草各15g, 加适量水, 煎后取汁, 待温泡患处, 每日1~2 次, 有润滑柔软、防止脱皮的作用;
适当外涂护肤霜或软膏, 如2.5%水杨酸软膏、5%尿素软膏、焦油霜剂等, 也有较好的疗效。若伴有出汗障碍时, 应予相应处理。
本文摘自《徐宜厚皮肤科文集》
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徐宜厚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达50余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以及英国等地出版过中医皮肤科专著、临床辑要、用药心得、医学科普等著作20部。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专著篇, 选入的有结缔组织病、性传播性皮肤病、 跟师赵炳南手记、针灸治疗皮肤病、手足皮肤病、用药心得、皮肤病手册。医论篇, 选自徐宜厚教授从1962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临床经验书评等。临床篇, 为临床小结与个案报告, 篇中有徐老对病例的分析和用药的心得, 较好地反映了中医学主张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学术理念。方剂篇, 内含两部分, 一是名方心悟, 主要是徐老对《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与体会, 其中徐老对王洪绪先生提供的经验方 “西黄丸冶 “醒消丸冶 “小金丸冶 尤为青睐, 二是徐老多年应用于临床的内治方和外治方。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选自《徐宜厚皮肤科文集》,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最全中成药集锦,有图有真相
● 乳香与没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好搭档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