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谷糠疗疾病
孙思邈,今陕西省铜川市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将诊病方法总结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诊病时,“胆大”是要自信和勇气;“心小”是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智圆”是指诊查病人要圆活机变,不得拘泥;“行方”是指大夫不可贪名、不应夺利。孙思邈治疗脚气病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他大胆观察假设、小心对比取证的诊病态度。
脚气病始见于晋代,起源于岭南地区,逐渐向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蔓延,但为数稀少。隋至唐初开始越过长江,蔓延至北方,至唐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全境。在脚气病刚传到长安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病。当时有几个富商身患一种奇怪的病,主要表现为脚和小腿渐渐浮肿,全身肌肉酸痛麻木,身倦乏力,按照气虚、血虚治疗均不见效。
有一天,严太守因患脚气病而请孙思邈治疗。初始,孙思邈也是常规处方开药,病情不见转机。他决心查找到具体病因。经过仔细观察,孙思邈认为脚气病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于是,他和严太守商议,希望能够住在严府继续查找原因,严太守欣然应允,召人为其安排了住处。经过十几天的仔细观察,孙思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严太守的贴身家僮同样精神萎靡不振,下肢浮肿,只是比严太守稍轻些。孙思邈百思不得其解,他又到厨房内调查,厨师说严太守不喜欢大鱼大肉,但他对粮食特别讲究,派人将米面反复加工精碾细磨后才吃。“难道这疾病跟吃食有关?”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孙思邈又去拜访了其他几位有相似症状的富商,发现他们都有喜食精粮的习惯。由于大米作为主食刚刚在长江以北普及,有钱人吃精粮之风流行。经过反复观察思考,孙思邈终于确定病因在于精粮脱去了外面的稻壳。孙思邈立即建议严太守将每日主食全改成粗粮糙米,并且将一些细谷糠、麦麸皮煎水服用,半月之后这种疑难病竟神奇地康复了,病人精神好转,浮肿也全部消退了。消息一传出,富商们纷纷改变饮食习惯,吃上了粗粮,果然脚气病纷纷痊愈,长安城内外市民顿时一片震惊!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脚气病为维生素B1缺乏症,主要表现为肢端感觉减退、异常,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常伴有下肢浮肿、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补充维生素B1及长期进食糙米即可预防脚气病的发生。通过仔细观察、大胆对比,孙思邈在不知道维生素为何物的唐代就发现了脚气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不仅如此,孙思邈还发现可以使用海藻等海生植物和羊的甲状腺来治疗大脖子病,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砷剂治疟疾,创立“阿是穴”,倡导建立妇科、儿科,发明了导尿术等等。
本文节选自《名著传说寻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名著传说寻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编写说明
几千年来,中医药对于中国人民的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智慧的璀璨光芒。
百姓信中医,爱中医,中医药在我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名医们悲天悯人,心系天下苍生,用一身精湛的医术解除民众疾苦,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仁心仁术,让人心生向往,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流传下来,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中医药文化。
故事,因其生动性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本书特意搜集中药故事、名医故事,并撷取名著中与中医药有关的故事,以飨读者。在本书筹备过程中,对如何选择故事蓝本确立了一个原则:避免选择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医药故事,比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尽可能在古籍中查找有故事性但又不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传记、医案等。以此为蓝本,进行改写,兼顾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书中第一部分是中药故事,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是老百姓们最为熟悉的,随口便能说上几种,且名字朗朗上口,每一个药名后面都有一个优美的传说,流传至今仍让人耳目一新。
第二部分是历代名医们立志学医、巧治疾病、济危救困的传奇。面对奇症、危症,诸医束手,名医们运用扎实的中医理论和娴熟的临床技巧,为病人解除痛苦,读来不禁拍案惊奇。
第三部分是名著古籍中的中医药故事。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许多读书人都熟读医书,具有深厚的医学理论知识,他们将医药知识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为作品增添不少色彩。
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文化,希望通过本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探索中医的愿望,为中医药普及尽微薄之力。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名著传说寻中医》,作者:张继伟,吴宏赟,申应涛。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中医小故事:仲景巧用蜂蜜通大便
● 地冬治喘,一箭双雕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