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医书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中医书
文/蔡仲逊

大概是在2004年的时候,有一次吃完中午饭,路过师兄摆在食堂门口附近的书摊,第一次看到了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驻足翻看了许久,好些同学用好几天的饭钱忍痛买下。

可以说,这本书影响了整整一代的中医人,也带动了很多人重新审视中医经典。若要论起近十年来最畅销、影响最广的中医书,《思考中医》想必是当之无愧的NO.1,至少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作者以其对中医经典的执著和热爱,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研究解读和疑难病症研究。为了避免深奥晦涩,作者竭力将学术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超越对《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是个案特点和学术规律结合研究的典范。该书名为“思考中医”,是取思考时空、思考生命、思考健康之意,所以它既是中医书,也是传统文化学术书,更是一本超越了时空与领域的人文社科书。

2008年的时候,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了一篇非常热门的连载文章,竟然是讲中医的,非常意外。题目叫《古代的医生》,罗大伦博士主笔,当时是非常的敬佩,能将古代医家的经历、医案、医理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既轻松又非常有收获,而有很多地方,则是感动与震撼。非常赞叹写这篇文章的作者。

2009年的时候,这篇连载的内容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书名为《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出版社就职,该书编辑伊老师请我和作者罗大伦一起吃饭,探讨这本书的宣传问题,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罗哥,相谈甚欢。后来在各大门户网站上的全文连载,都是我签的授权,能够让更多的读者读到这么有内涵、有营养的内容,非常愉快。

再后来,罗大伦博士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大国医”的故事,题材就是来源于上面的内容,同样非常精彩,很多朋友因为这档节目而爱上中医,立志学中医。《百家讲坛》的讲稿,也整理成了另外一本书《大国医》(2013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差不多同一时期,另一篇牛文在某不知名论坛连载,名为《问中医几度秋凉》,作者笔名为艾宁。她母亲是一位“拎着三根手指头走天下”、活人无数的民间中医;她女儿正在中医院校读书,同时拜了师傅,是一个有点“另类”的现代中医生;她自认为自己太理性而没有学成中医,学了中文,作过教师,当过律师,在妇联呆过,搞过企业,现在是一名检察官,可以说是这个中医家庭的“叛逆者”。如今她常常为没能将母亲的宝贵经验继承下来,传给女儿、留给社会而愧疚、自责。于是,从2007年4月起她将自己几十年来在这个中医家庭中对中医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随笔的形式在网上连载,期望能给他人以启示和参考。

这篇连载,可以说,尺度有点大,说了很多真话,同时也抨击了很多现象和问题。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华老师慧眼识珠,将它出版,并且仅仅做了很少量的修改,书名同样用《问中医几度秋凉》。

该书一出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在2009年初的时候,邀请作者艾宁到北京中医药大学报告厅作了一次讲座,三四百人的大厅座无虚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几位领导听闻该书作者来京,专程拜访,据说中医局人手一本,给了我大大的震撼。

要说这本书的影响力,看看微信朋友圈里不断的连载,就可见其一斑了。

今天先聊到这里,估计非常多从事中医或学习中医的朋友很有同感吧。如果上面的三本书你连一本都没有听说过,那就彻底OUT了,赶紧回炉去,呵呵。

END

版权声明
本文作者蔡仲逊,由中医出版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你的白大褂都装了些什么??(爆笑答复)

● “背心发冷”不一定是寒证!

觉得不错请点赞!

点,进入商城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