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用论中医
读了宋永刚老师写的《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里面对于中药中西医结合的药理分析,使我深有感触。
宋老师深研中医同时,结合西医大量数据实验,更加完善、丰富了中医中药的性能,补其不足,使之更加科学化。比如麻黄,传统中医认为有发汗之功用。宋老师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及结合药理实验分析,发现张仲景在麻黄汤、大青龙汤等中的麻黄均为先煎,先煎后取得的药液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而麻黄碱无发汗作用,但具有肾上腺样作用。麻黄碱进入人体后,对皮肤、内脏血管产生收缩作用,能够兴奋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使人体产热增加,即促进人体体温快速上升。而同时研究指出,桂枝含桂皮醛,能够促进人体汗腺的分泌而表现为发汗作用;另柴胡的有效成分为柴胡皂苷,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为柴胡剂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等提供了西医依据。
当然,麻黄先煎无发汗作用并不影响麻黄汤方剂的发汗作用,宋老师在书中也提示我们不应是仅仅会使用某味或几味中药的大夫,而是灵活运用方剂的中医大夫,方剂配伍的神奇作用不是几味中药性能的简单叠加。
我觉得我们医者应该象宋老师那样,不要对立中西医,应相互结合,互为所用。这种结合不仅仅体现在用药理实验分析中药性能,还要善于发现中西医的理论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相契相合、相辅相成的地方。
比如《素问》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有病口苦......病名曰胆瘅”,与西医肝脏分泌胆汁、存于胆囊内,胆汁返流则口苦相合;
“肝肾同源”与肝硬化易致肝肾综合征;
“肺与大肠相表里”与直肠癌易致肺转移;
《伤寒论》:“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与一过性失血、失水,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原则一样,须首先补液;
“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与西医解剖学阐述心包是坚韧致密结缔组织,包裹保护心脏等等。
但包括我身边好多人在内,放弃中医,甚至贬低中医,常常拿西医的优点与中医之不足相比较,认为中医是伪科学,这是非常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是没有深入研究中医、潜心学习《内经》、《伤寒论》的人。尤其是《伤寒论》,上千年来研究它的中医人不计其数,但几乎没有驳斥,而且时至今日仍非常有效的指导临床。诚如胡希恕胡老所说,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书中解释某种现象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对这种病的症状的描述是丝毫不差的,治疗这种病的方药放在现代也是非常正确有效的,而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其严谨、精准丝毫不逊西医。
但对于存在数千年的中医,肯定有其不足的一面,我们不应排斥它。近代广为人知的名中医张锡纯,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人之脏腑有气、有血、有功用、有性情,西人剖验之学,详于论血,略于论气,能明脏腑之功用,未识脏腑之性情。”,就非常有见地的指出了西医的不足。但他大力提倡中医同时,也借鉴、融合西医之理论、治疗。中医大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所以我们现代中医人更要中西医融会贯通,为中医插上科学的翅膀,尽心尽力治好每一个病人。
《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
作者在精心研读《伤寒》《金匮》,从中药药理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中药,从来源、传统表述、药理分析、案例分析、其他对30味仲景常用药进行论述,为弘扬经典而著书立说。
中医出版
电子书
点击获取
购买纸书
扫描右侧二维码
纸书现已停止发货
2月4日恢复物流
END
版权声明
文章原题目《相契相辅中西医》,作者许秀东,单位:大连市金州区中医医院,在此特别感谢!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点,一键获取电子书